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瑛 《初中生辅导》2011,(25):2+51-F0002,F0003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银青光禄人夫率更令。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自小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占今,精通《汉书》、《史记》和《东观汉记》三部史书,尤其喜好书法。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有“高谢爱其书,遗使请焉”的记载。可见他的书法当时在国外也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述评了我国古代书坛论人品和书品的关系时,也受着“中庸”的影响和制约。二者一致是书法理论中的传统观念:学书先立品,学书先做人,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品高,书品自然高;二者不一致是书法理论中的新观念:人品只是对书品极高者的功外修养的要求,书品毕竟才是书法家艺术本体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久仰吴冠玉先生的人品 ,亦欣赏其颇有个性的书法 ,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是鲜有所见 ,这乃一憾。近日 ,喜得吴先生的新著《五国杂记》 ,迅而悉心拜读 ,其文亦如其人其字一样 ,给我留下了尢为深刻的印象。出国旅游考察者 ,多为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边游边玩 ,难有深刻感受。如斯者 ,即便形成文字 ,写成游记 ,亦不过是浮光掠影 ,留于表面。但亦有倾情投入者 ,踪迹所及都细心观察 ,穷究其源 ,深挖其根。如斯者必有重大收获。吴冠玉显然属于后者。他的《五国杂记》是他访问考察澳大利亚、新西兰、柬埔寨、老挝、泰国等五国的丰盈收获。其“丰盈”之处…  相似文献   

4.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他的书法绘画成就,在书画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书法,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追根溯源,他的书法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其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的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墨竹、花鸟,笔墨圆润苍秀。赵孟頫作画强调文学和书法趣味,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但他也师法造化,向往自然,写过实景。如团扇《江村渔乐图》,尺幅虽小,但结构层次却十分  相似文献   

6.
赵孟頫是中华民族一代书画大师.是名系太空的世界名人.但因以宋室之亲仕元,当时及后人对其颇多微词:责怪他不该“贪恋大都的繁荣和名位”,过早“出仕胡元”;甚至编撰逸事,“攻其人品”、“薄其书画”,以致世界已形成“赵孟頫热”,而在他的故乡,在浙江研究者甚少,研究文章也很难寻到.作者对他的出仕之因和仕隐之苦,以及孟頫拜访族兄赵子固而受辱的逸事,均谈了自己一些看法,希望史学界、艺术界和文化界对赵孟頫有个比较公正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由于其书法艺术成就及“书圣”的美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奇闻轶事、书法杂帖,而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王羲之的文学作品最为人传诵的莫过于他的《兰亭集序》.书法上古今无二的艺术地位是该文流传深远的重要原因.全《序》324字,字字写得玲珑潇洒、灵巧别致,且重字俱构别体,点画富于变化,它的书法风格和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的方正庄严,整齐大度的风格相比,更有一种“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的韵致,以至真迹失传,临本相衍不绝.但是,从文学角度观之,同样有与书法艺术相一致的“真率萧闲,不事琢磨”①的艺术魅力.《兰亭集序》书法上的“萧散简远”,与文学上“真率萧闲”的双璧合一,才真的成就了它尊号”墨皇”②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在很多方面具有杰出才能,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颇有成就,是一位风格独特、很有造诣的书法家。曾经有人讲,周恩来的“字品”和他的人品一样,怎么看怎么舒服。这虽是句大白话,却一语中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字如其人”吧。周恩来的字兼得碑、贴之长,雍容大度,意致高远,不以恣意汪洋、  相似文献   

9.
赵孟頫(公元1 254—公元1322)书法绘画的造诣尤为突出,篆、隶、真、楷、草无所不工,如其写行书《心经册》《光福寺重建塔记》等有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意,书法纯熟俊美,笔健意浓,人称"赵体"与欧、颜、柳并列。绘画亦是一代宗师,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所不能。赵孟頫本是宋室后代,因他以宋室仕之,历史上非议颇多,被项缪讥为"骨气乃弱,酷似其人"、"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  相似文献   

10.
书法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从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和山东大汶河两岸文化算起,距今以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书法在各朝各代都有所研究尤其对各家的书法作品进行译论甚多.因各家的书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风格,如魏代钟繇的书法,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雅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对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宋代米芾有诗绝称:“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扰能抵万金.”对于译论书家人品和字的特征,笔画苍劲、苦涩刚柔亦举不胜举.蔡邕《九势》就是对于笔的精辟论述.以后书家对书法理论有了更深刻的阐明.不论是文房四宝、还是基本构图乃至于每个字的结构都有具体的阐述,这是从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完善的结晶,即符合审美观点,又符合几何的类型,真是妙趣无穷.  相似文献   

11.
正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既有隋唐的严谨,又有魏晋的疏朗,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楷书和行书。《行书十札卷》就是由赵孟頫的十封信件组合而成的行书墨宝。纵观此幅墨宝,笔法遒劲,姿态朗逸,或婉转,或流美,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风格和赵体平整秀丽、典雅文儒的书法特点。又因为书卷来自赵孟頫与亲友间平时的通信,内容都是聊家常琐事,所以随手写来轻松  相似文献   

12.
丰坊,明代嘉靖年间鄞县(今宁波市)人。字人翁,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别号南禺外史,是我国明代中期书坛上著名的书法家。他上窥魏、晋、唐、宋诸大家,无不兼通;在继承古代书法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风格面貌,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途径。丰坊书学极博,五体并能,当时苏州大书法家文征明和他交友,对他的书法很钦佩,曾经对人说:“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李丰《答李观察论书法书》)。明冯梦祯在《快雪堂集》中也谈到:“本朝知书者,推丰吏部(即丰坊)。”书画家董其昌亦说:“丰  相似文献   

13.
苏轼推重蔡襄书法为“当朝第一”并不是为了维护恩师。苏轼经过广泛的比较,认为在宋初书坛无人可与蔡襄抗衡。苏轼本人有意自屈,亦未标榜自己。黄庭坚、米芾由于书法晚年乃善,苏轼没法对二人书法作出新的评价,对书坛格局给出新的排序。苏轼推重蔡襄书法还与蔡襄人品及二人书学主张的某些方面的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霝”“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出身皇族书法独树一帜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的血统高贵,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敏,过目成诵。自五岁起,学书作画,几乎没有间断过。他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对后人学习书法影响巨大。他的书法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评价他:"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相传他一天能写楷书一万  相似文献   

16.
一次,张作霖应日本人“邀请”出席酒会。大帅威风凛凛,派头十足。在场的日本人大为不快,认为张作霖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竟敢在皇军面前不可一世,非当众羞辱他一番不可。酒过三巡,一个日本人捧着笔墨、纸张,请张作霖当堂表演书法,实际上是想“逼”他当众出丑。不料张作霖毫不客气,接过笔一挥而就,又旁若无人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张作霖在纸上写了个斗大的“虎”字,落款为“张作霖手黑”。见了落款,在场的日本人都自鸣得意,而中国人却大惊失色。再看张作霖,却正和他所书的“虎”字一样,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日本人的动静。这时秘书凑近他小声说:“…  相似文献   

17.
“属辞比事”是《春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学者们对“属辞比事”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宋代以来,“属辞比事”四个字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反对以书法义例说经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通过比观《春秋》所记之事,在对事实的把握中明大义;有的主张对《春秋》所记之辞与事,以“礼”为据明褒贬;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理解方法。而主张以书法义例解经的学者,或认为“属辞比事”是一种探明事实以求大义的方法,或认为是一种阐明《春秋》书法的方法。在书法与史法之间采取调和态度的学者认为,“属辞比事”首在阐明《春秋》书法,但并不专就文字上立褒贬,而是在此基础上推考事迹,明嫌疑是非。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世言史家之书法,其义过于狭隘,对其研究,亦往往流于形式主义,道路越走越窄。本文拟就书法之涵义略述浅见,以求专家指教。 世言史家之书法,盖从《春秋》书法来。在中国史学史上,学者似乎皆由《春秋》之书法而论及他史之书法,历代相因,绵绵不绝,使之成为一个不可改易的老传统,不可不涉及的大问题,似乎成为中国之史家的“独一无二之天职”,“独一无二之能事”。何谓书法?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在本世纪初所著《新史学》中,曾专门论过书法,他说:  相似文献   

19.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晚号明日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工各体书,尤擅长于隶、行。他的书法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称为“何字”体。他虽然没有书学专著传世,但他的《东洲草堂文钞》和《东洲草堂诗钞》中却不乏论书诗文。晚清以来,书家和书学评论家对他的书法多有研究,但对他的书论却研究很少。笔者不揣浅陋,近年来研究其书学,略有所得,今将一管之见,撰成此文,聊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