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文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获得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文学有助于确立道义观、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输入历史意识、激发想象潜能、强化说事能力、提升语言水平,我国的语文教材将文学作品作为最主要的选择,文学作品也理应成为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优势群落。  相似文献   

4.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了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喻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凝聚着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类精神。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自由意识主要受到少时的生活,现实的磨难和国家民族的现状的影响。他在自己多年的文学作品中不断的追逐自由、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由意识也有新的批判和升华。他时刻追寻,反应人性生命尊严的自由主题,表现了他内在的自由意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创作者赋予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 ,而接受者则实现这种功能 ,使文学作品获得真正的生命。因而 ,文学鉴赏是鉴赏者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审美再创造和心灵再创造 ,其深层的本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直接观照 ,是对人类生命主体的深刻体验。正是这种对生命的体验与不懈的追求 ,才使鉴赏者产生深沉博大的审美快乐而走向审美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普遍存在的共性,它正象血液之于人类一样,最平常、最重要、最有价值。人性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的言行活动中,在文学作品中它能使人物可信,栩栩如生。它是人物形象获得生命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生命意识”、“城市文明”和“人性”等为视角,对《米》的思想内涵深入分析,认为,它表现了城市文明阴暗面对人类生命的吞噬与戕害,展现了人性脆弱、黑暗的一面和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价值和尊严所进行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人性、人道主义逐渐得到重视。文学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社会意识形态需求,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史、文学理论的书写视角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也可看出,只有尊重个体、追求主体的本真存在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整体性解决,中国文学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亦或避免错误——这也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何涛 《现代语文》2007,(8):105-106
生命教育是从生理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整体人生塑造的教育,是立足于发展中的人,培养健全的人、完整的人的教育。文学作品蕴涵了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信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文学生命教育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的。通过文本解读,丰富和改造读者头脑中的生命图式,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文学欣赏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蕴涵着创作主体丰富的生命体验。文学教育也应该是植根于生命“沃土”的生命教育。然而,传统的文学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和名理分析为主,在强调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遮蔽了文学的生命活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和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文学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傅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0-171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前后开始,现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发展开来,从起初的隐晦而不违封建礼教,到大胆追求女性意识的独立,最终在建国之前开始消解。这种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显现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女性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18.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及人生,具有强烈的"立人"功能.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找出作品和学生精神生命的契合点,把作品的生命命题变成学生的生命命题,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照出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使文学作品走进学生内心,陶冶情感与心灵,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释放、生命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的生命关怀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万瑶 《考试周刊》2009,(12):23-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生态文学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纵观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生态文学在如何激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如何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的意识方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悲和喜。本文试通过对瑞切尔·卡逊、麦尔维尔、梭罗、狄金森等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的分析.对悲和喜两种生态文学的文学形式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