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线学习"社会属性"的缺失导致了学习者孤独感与焦虑感的出现,这不仅制约着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得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呈现弱连接状态。该研究从学习者社会属性分析入手,在Co I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在线临场感促进学习者与教育者、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研究将在线临场感划分为教学、社会、情感、学习、认知等构成要素,并利用它们彼此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在线临场感TSCEL模型,设计了混合学习下在线临场感的实施路径,并在"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等课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线临场感通过聚焦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升了混合学习的教学效果,其中情感化存在能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有效减轻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学习性存在是在线临场感的调节器,对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线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情感价值缺位、人格发展圈囿等问题,剖析在线教学临场感的人格生成意蕴成为冲破各种“藩篱”的关键。基于舍勒情感现象学理论,从人格行为、人格情感和人格价值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在线教学临场感的人格生成意蕴在精神生命化和生命精神化的交织中显现,并为在线教学临场感奠定了过程论、认知论和价值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在线教学临场感要凸显人格生成意蕴,教师教学要超越教学形式本身,即从情态性感知促进人格行为生成、从意向性理解激发人格情感体验、从智慧性引导提升人格价值感悟,让学习者在生命与精神的交织中生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为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线教学环境也催生出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品性作为教学实施的行动理念与行为评价准则,不仅规范着教师的行为表现,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对欧美国家教师品性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梳理,构建了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以认知临场、教学临场、社交临场三维临场为框架,以多层次教师行为表现为核心的在线教师品性特征模型,并对特征模型中的要素进行相关性量化验证分析.在线教师品性的研究是对在线教师价值观体现、特质倾向、潜在教学行为的描述,能够促进在线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临场感是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它能够促进虚拟环境中人与人的交互以及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是影响在线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在线学习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文章首先介绍了社会临场感起源与发展过程,然后论述了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包括定义的界定与辨析、内在属性及影响因素,之后对常用的测量社会临场感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者介绍了关于社会临场感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提升学习满意度和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社会临场感与交互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研究者主要借助内容分析方法或调查问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测量个体的意见和主观的感知,但无法反映社会临场感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社会网络分析(SNA)的中心度、密度、中心势、派系等参数能够较为合理地表征在线协作学习中师生的交互过程特征,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一门网络课程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师生在线论坛中的交互过程与行为进行定量和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社会临场感存在显著差异,交互和社会临场感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的社会临场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验网络课程反映教学法的有效性程度,本研究选择利用"教学临场感"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网络课程的教学临场感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课程的教学临场感具有清晰的结构特征,包括课程内容组织、指导教学、学习评价、教学活动组织、促进对话等五个因子。进一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学生的教学临场感水平与学习绩效呈现显著相关性,但教学临场感的五个因子对学习绩效的预测能力存在明显区别,其中课程内容组织、学习评价因子对学习绩效的能力因素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它反映了远程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的基本状态。教学临场感评价模型有助于揭示网络远程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本质,为教师选择和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为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学临场感是在线教学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胡塞尔客体化行为理论,提出在线教学临场感的无蔽显现是感知行为、直观行为、表象行为、客体化行为的发生过程,亦是在线教学临场感由浅表向深度的生成过程。指出在线教学临场感走向遮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异化、虚拟场域的桎梏、技术观念的冲击。由此,提出去除在线教学临场感的遮蔽状态,首先,在本体论上显现技术的本性,让学习者沉浸于在线教学临场感的体验中以解除自身蒙昧的状态;其次,在认识论上构建在线教学临场感的层次认知,认识在线教学临场感的生成具有层次性和奠基性;最后,在方法论上回归在线教学临场感的“体验”,体验在场与缺席、整体与部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23日晚,“中国艺术课程网”就艺术课程评价问题举办了一场热烈的在线研讨。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杨立梅、周杰、李力加、李东风等老师在线参与了讨论。研讨中,大家就“评价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以及“评价谁?评价什么?为了什么?谁来评?艺术课程的评价特点?”等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以下摘选部分教师的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为例,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进行了设计和建设,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环境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很多提供在线课程的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开发能够提高学生动机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程和项目的完成率.本研究利用Eastmond(1994)开发的"基于计算机会议的成人远程学习框架"(Adult Distance Study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g,简称ADSCC),探讨了学习者的准备情况、在线特征、与计算机媒介传播(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tuj tq CMC)相关的学习方法等因素是否会影响虚拟学习环境中学生自备课程完成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因素与课程完成情况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研究还发现,自我动机、对技术的信任,以及技术的易用等是在线学习环境中课程完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具身理论强调身体参与教与学的重要性,有利于克服在线学习的局限性,为提升在线学习有效性提供新思路。将具身认知、具身教学、具身学习、社会具身、情感具身理念融入在线教育的教与学过程中,探讨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情感临场感、学习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有效性的影响,从“身体主体”“身体体验”“身体关怀”“身体参与”“身体思维”等五个维度寻求提升在线学习有效性的路径,为在线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从课前学情预测、课中迭代监测、课后反馈提升等维度,对影响学习质量的14个因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分析。最后将本评价体系应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研究结果表明:投入度高的学习者其学习参与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其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强;在线开放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对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线学习及其评价需要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国内外众多评估研究主要关注技术、艺术、教学维度,不能很好地助力和指导在线学习的设计与开发。本研究阐述了密歇根虚拟大学开发的在线优质课程及其在线教学设计标准体系,探究其设计思路与评估新维度,并尝试应用于国家精品网络课程及其教学设计的评价实践,以促进在线教学及网络课程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环境评价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为生态环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与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在线教学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证明,在线教学中需要有足够的教学临场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线教学地有效进行.因此,目前在线教学的现状如何?教学临场感所占比例怎样?我国在线教学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开发的<远程教育研究方法>这门在线课程中教师的发帖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得出在线课程教学临场感的现状,进而对我国在线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个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都将推进 本校教学信息化,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视为一项重要的 工作任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 接受了多次相关培训后依然无法明确什么是在线教学,什么是 在线课程。这直接导致教师在之后教学实践中,无法准确高效 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改革想法,许多工作都成了隔靴搔痒。本文 将从如何在培训中为教师快速明确概念,指明实践方向的角度 出发,梳理在线教学与在线课程的概念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一项有关在线教学的研究得出结论:建立一门高质量在线教学课程不需要任何想像,但这决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位于罗德维尔的蒙哥马利学院校园的教学技术工程负责人阿利,在教育论坛2000年大会上,以《我不知道什么在线课程最好,但我知道何时能见到最新课程》的发言中说:“虽然远程教学课程的质量对于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但在什么要素能构成最好课程的问题上,他们并不总能取得一致意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纷纷全面推行在线教学,为在线教学实践和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部分专业课程缺乏在线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没有在线教学经验,面临诸多实际操作的问题。“太阳电池技术”课程在线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从课程建设到在线教学,以及在线评价的有效方案,可以达到“标准不降低、效果不打折”,有效地推动了在线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探讨影响在线学习认知形成的各种临场感因素,构建结构关系模型,并对各临场感的结构关系进行相关、多重中介、调节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利用Sakai网络虚拟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614名大二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学习中教学行为与学习认知具有间接显著正相关,教学通过社交临场和学习者临场间接影响学习认知,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认知具有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在线学习中教学活动通过学习交互和自我效能对学习认知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的调节作用对学习认知形成带来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