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2.
3.
李商隐的诗《无题》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作者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复杂感情,同时通过各联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作者心底的绵邈深情。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李商隐素有“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一生为仕途奔波,却对佛教有了虔诚的信仰,这看似矛盾,实则折射了一个封建社会末路文人的痛苦人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多层次、多视角写相思,抒写出了刻骨铭心的情思,肝肠寸断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生死相许的依托,热烈执着的追求,细致入微的体贴,无私地给与和奉献,以及对真爱永恒的体验与歌颂。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本文试作赏析。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蝉》不是直写物象,描摹声色,而是托物寓怀,抒情言志。借蝉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前半部分,物我同一,写蝉即写人;后半部分物我相分,咏蝉寄怀,隐显分合。整首诗构思缜密,体物精当,物我融合,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李商隐所做的诗文和文献记载,利用地方史志,结合民间调查及考古资料,证实李商隐祖茔故里与墓地都在沁阳市。  相似文献   

11.
中唐以前。宫廷诗僧群体的主体是以玄奘为代表的高僧型诗僧,他们与帝王相互借重,诗文酬唱成了他们宣讲佛理的方便法门。他们的诗歌创作或追求“奇挺”、“藻锐”,或倡导通俗化,或凸显生命意识,对唐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中后期,随着佛教地位的下降和诗僧群体整体素质的下降,宫廷诗僧多以诗、书、画等外学立足。他们多痴迷诗艺,注重苦吟,使唐末五代成为贾岛式的“苦吟时代”。  相似文献   

12.
陆宜玲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5):66-69,79
唐代佛教盛行,内地佛事饮食活动中官斋的设置时间更灵活,施设机构范围更广,有更直接的维护统治的目的性,私斋的设置者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亦寓含其中,赋予了中晚唐饮食的平等性和神秘性;乞食之风世俗化,茶的精神内涵有了国际性,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养生,使彼时饮食养生理念深化.  相似文献   

13.
纵观武则天参政执政44年的治国轨迹,表明她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人物。她开设殿试制度、实施吏治制度、改革农业制度,推动了社会进步,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而她造寺、塑像、写经特别是支持译经、组织刊定众经目录,虽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在客观上也有力地推动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民间信仰中,命运观念较为普遍。受佛教影响,因果定命论在民众中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天意定命论的主流地位,并使道德定命论走向衰落,对唐以后中国民众的命运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冶和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二人都大量写作酬赠诗,但面貌各异。李冶擅长融己情于诗句,故往往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薛涛则语工辞巧而多客观观照,多取巧讨好成分,故显才情有余而真情不足。  相似文献   

17.
唐代书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史上重要的一页,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书肆贸易相当活跃。研究唐代书肆对了解唐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禅学思想对唐代文学有重要影响,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的俳句亦有影响。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禅学思想在二者中的体现又有所不同:中国文人把儒、释、道三者相结合,创作出中国化的禅诗;而日本对于禅学的吸收更为纯粹,在俳句创作中深深地体现出禅学思想,甚至禅学思想成为其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撰者圆仁虽为日本僧人,但具备颇高的汉文修养与造诣,对汉语及唐代书仪的运用水平相当高。对入唐僧圆仁所撰文书中疑难词语的释读,可以了解当时中日书仪用语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