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然而,仅依靠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很难保证学习数据的完备度和反馈的及时性,优化过程性评价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数字徽章能够较为全面地采集学习数据,具有激励、评价、认证功能。本研究构建了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数字徽章的设计流程:确定评价指标构建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生成数字徽章。并在《三维设计》课程中开展实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数字徽章的生成应以相应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数字徽章的颁发条件、时间、数量应合理,数字徽章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电子徽章是近两年伴随开放资源运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式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评估认证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满足各类学习方式的需要,有助于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但是在电子徽章应用的初期,各种组织都在开发和应用自己的徽章体系,由此造成了徽章种类繁多、形状不确定以及采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得电子徽章的可信度和可用度降低,推广和应用变得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源软件组织Mozilla基金会启动了OpenBadge项目.以提供一个规范化的电子徽章创建、发布和认证技术架构(OBI)。OBI架构分为徽章获得者、发布人、展示者三类角色,主要包括元数据规范、APIs、认证框架和徽章背包等模块。利用OBI,任何学习者都可以从多个来源收集徽章,并统一保存和管理;徽章发行者和展示者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API、元数据规范以及统一的身份认证机制,制作和展示徽章。虽然OBI的开放标准取得了电子徽章方面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可信度、可靠性v'A及可验证性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未来的OBI将会在徽章展示、权限、接1:2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其更贴近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线协作交互通过个人理解与小组对话促进知识建构,是实现在线深度学习的重要活动基础。以促进在线协作交互深度为目标,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与探究社区框架构建在线协作交互干预原型,并将数字徽章作为过程性评价手段,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尝试探清数字徽章影响在线协作交互深度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小组数字徽章通过明确的小组目标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成员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进而增强小组整体在线讨论的积极性;个人数字徽章通过个体成就动机的激发,可以增强个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度;数字徽章能够显著提升在线协作交互的结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为此,笔者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作了一些探索尝试。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课程开始,首先要明确《数字电子技术》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及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其次,在内容上把课程划分为“软件”——专用数字工具(即逻辑代数)和“硬件”——各种集成器件(SSI、MSI、LSI、VLSI)这两大模块,并强调“软件”始终贯穿于“硬件”的整个学习之中,是课程的灵魂;最后介绍《数字电子技术》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与发展方向。如:工业控…  相似文献   

5.
王珣  王帆 《成人教育》2019,39(8):25-29
开放徽章作为精准评价学习成果的新型工具,强调为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经历提供细粒度的证明,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学习者未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价并且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由于目前以能为本的人才需求导向,以及学习者对多元学习成果认证的迫切需求,使得开放徽章这一微证书系统的前景更为广阔。文章介绍了学习者与雇佣者双方对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的变化以及数字徽章和开放徽章的由来,并通过举例说明国内外开放徽章的应用案例,明确了目前开放徽章的主要应用领域,最后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开放徽章储存中的应用及挑战,以期为"互联网+"时代的精准教学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基于中国大学MOOC(慕课)“异步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慕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进行了教学设计,更新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针对线上教学动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 2012年被《纽约时报》定义为“慕课元年”,“在线大学”(Udacity)、“课程时代”(Coursera)、“在线教育平台“(edX)三大慕课平台相继而生。2013年,慕课在中国高校升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迅速成为慕课的拥趸。  相似文献   

8.
方亮辉  刘充 《小学语文》2013,(11):40-4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称“语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9.
<正>“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正式提出,方案还明确指出“原则上,每门课程要有不低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也相应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并作为《标准》区别于2011年版课标的主要变化。据笔者统计,“跨学科”这一关键词在《标准》中一共出现了27次,  相似文献   

10.
尤嘉 《学周刊C版》2023,(35):48-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将智慧教育列入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之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指出,要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课程教学现状,在分析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课程应用混合式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混合式课程教学衔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幼儿园食育课程内容的构建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健康成长。基于文献研究来架构基本结构,得出“幼儿–(食)–##”课程内容表征方式。对《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和《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试用本)》中的内容编码分析优化课程具体内容,表征方式调整为“幼儿–(食)–自我/自然/社会”。最后对课程动态创生过程进行剖析并转换了表征方式,即“‘食’力宝贝、自然‘食’光、大‘食’界”。立体呈现了在构建幼儿园食育课程内容过程中对于“幼儿发展优先”理念的追寻,对儿童立场的坚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语文自主性学习由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正式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意义时,  相似文献   

13.
"数字徽章"作为一种全新的游戏化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所学技能进行的评估.文章基于高效互动课堂的开展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基于数字徽章技术的高效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和模式,在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用"数字徽章"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该种评价方式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和以实践应用为手段的测评方式,有助于构建高效互动课堂,激励并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4.
陈之琰 《云南教育》2014,(23):46-47
美国“童子军”:“社会支撑型”军训 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Up)中,小胖墩罗素戴着统一的小军帽和领巾,身着棕黄色的制服,还有一条满是各种徽章的绶带,罗素代表着美国童子军的典型形象。他因为想要获得“品德徽章”,而开启了与主人公卡尔奇妙的飞屋旅行。  相似文献   

15.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核心词汇。“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丁丽 《福建教育》2023,(3):25-27
<正>微课程原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教学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微课程的叫法被一些幼教工作者所采用,内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刘晓颖(2015)在《发现儿童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微课程指的是从儿童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由小及大,由一点到多元,形成连续、灵活、渗透的呼应式课程。”沈(2020)认为微课程不同于以短小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课程,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现行学制内的戏剧教学是依《艺术教育法》(1997),在《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1998)、《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2003)中,正式纳入于国民教育“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之内;高级中学(含高职)则设于《普通高级中学艺术生活科课程纲要》(2008)“艺术生活”科内的“表演艺术”类课程中。这些法令确立了戏剧课程为新增的一门通识艺术教育。依表演艺术教学的法令规章与学理内涵的探讨可知,这种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在“表演学”(Acting)的学习。其教学以创作性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剧场、儿童剧场、青少年剧场等方式实施,以避免表演艺术成为专业职业的训练导向之教学。在实施方面,建议对学校排课、师资、辅导员职责与奖励制度、课程系统化以及培养表演艺术高级人方面做考虑。  相似文献   

18.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方向,就学习过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一个组成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学(现行的“自然学科”,课改后的“科学课程”)在此次课改中亦有了较大的变革。一、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纲要》规定,小学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由原“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由小学1-6年级开设,改为在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3-6年级)(以下简称小学《科学》)…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标准》中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并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推出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该课程计划及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于2001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验)。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亦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