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I0013-I0014
在银河系核心外围有一些超高速恒星运行,银河系的核心隐匿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据荧国太空网报道,天文学家近日表示,在银河系中发现的6颗以时速超过200万英里(约合322万公里)高速运行的恒星可能是被银河系核心的巨型黑洞弹射出采的。此次科学家们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首次发现了和太阳质量接近的超高速运行的恒星。这项发现于上个月对外发布,这项成果将帮助天文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恒星是如何在我们银河系尘埃包裹的核心区域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I0007-I0008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仙女座大星系是银河系的近邻,科学家已经在该星系中发现了26个很可能是新黑洞的神秘天体,这意味仙女座大星系中隐藏着更多的“宇宙陷阱”。黑洞是一类拥有强大引力的天体,几乎不会发出可见光,只有当物质落入黑洞中时,会形成强大的.x射线喷流,大多数星系中央都拥有超大质量黑洞,它们就如同星系的“马达”,通过强大的引力场控制着整个星系,并以一定的速度旋转。超大质量黑洞较为容易被发现,而恒星级黑洞却是难以发现的“宇宙陷阱”。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黑洞视为贪得无厌的饕餮。它无尽无休地将进入它势力范围的星体拽入深渊,撕成碎片。但是科学家通过对银河系中心的一个超大黑洞进行观察发现,这个家伙很可能正在孕育着恒星的新生。人们常常认为,黑洞附近的物质高速运动,恒星很难形成。然而在距离银河系中心的那个黑洞还不到一光年的轨道上,却运行着一批大质量的年轻恒星。它们是怎么起源的呢?起先,天文学家们猜测,这些大块头恒星应该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也许它们是在距离黑洞很远的星团中形成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迁移到了黑洞周围,并且环绕它运行。但这么大块头的恒…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5-I0016
科学家发现黑洞会“打嗝”,实为喷气现象 天文学家日前观察到在遥远的星系中心发生了一次黑洞“打嗝”现象。科学家表示黑洞“打嗝”时所释放出的亮度相当于是星系中最大恒星爆炸时的10倍。上述黑洞“打嗝”现象是在天文学家研究NGC660星系的过程中发现的,该星系与双鱼座星系相距4400万光年,  相似文献   

5.
天文学     
《科学中国人》2023,(11):14-14
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揭秘了黑洞新发现。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7,(8):12-13
只需观察研究黑洞吞并邻近恒星时产生的热气旋转圆盘,即可测量黑洞质量。5月份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普通恒星死亡后生成的黑洞都不是很大,一般也就是太阳质量的3到40倍,但是星系中心的黑洞,质量大得超过一百万个太阳质量,有的甚至达到100亿个太阳质量!这些黑洞怎么会如此大个?出生的时候就这样吗?科学家普遍认为,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是因为吞噬了周围的恒星才变成庞然大物的。  相似文献   

8.
1916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引力使时间、空间弯曲的原理,此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在求解引力场方程时,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旋转、不带电、球对称的致密天体——黑洞。关于这种致密天体的形成,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质量的恒星在经过超新星爆发后,如果其中心余下的恒星物质质量超过3.2个太阳质量,恒星坍缩的结果便是形成致密天体黑洞。然而一切正规天体都有一个引力作用的极限,黑洞也是如此。当一个黑洞的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巨大引力作用使黑洞里的所有物质都以极大速度向黑洞中心聚拢,最终,所有物…  相似文献   

9.
过去一直认为,当大质量恒星到了晚年,它们就会坍塌为黑洞,所以黑洞是恒星演化末期的产物。当所有的星系坍塌为了黑洞,那就意味着宇宙也走到了它的末日。可是现在有一只观点却把这一切都颠倒了过来,认为很可能在宇宙的早期就出现黑洞了,而且正是它们催生了星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黑洞是大质量的恒星在爆炸后又收缩形成的,因此宇宙早期恒星应该先出现,黑洞则后出现。但是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2007,(8):12-13
只需观察研究黑洞吞并邻近恒星时产生的热气旋转圆盘,即可测量黑洞质量。 5月份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新方法。天文学家认为,观察到的黑洞合并现象预示了银河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天体,许多黑洞是由走到暮年的恒星爆炸后形成。根据一般的天文学理论,如果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8倍或更高,其死亡时就会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  相似文献   

13.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6,(2):I0002-I0002
这是艺术家画笔下的仙女座中心,一个梦幻般的圆盘,年轻的蓝色恒星环绕在星系中央一个特大质量的黑洞周围。背景恒星是典型的年老的红色恒星,在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这样一些恒星。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分光镜观察,该星系的蓝光中包含了超过400颗恒星,这些恒星形成于2亿年前的一次爆炸。这些恒星被紧密地压缩在一块圆盘状的区域中,圆盘的直径只有1光年。在黑洞引力的控制下,恒星运动速度非常快,达到每秒钟1000千米。仙女座星系活跃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们关注的宇宙"黑洞"有两类:一是恒星级"黑洞":恒星级"黑洞"是由气体尘埃等构成,它的"黑"特征是因为它的构成物质密度非常稀薄,用光学望远镜看不见;二是星系级"黑洞":星系级"黑洞"主要由恒星等天体构成,于是我们能在可见光线范围观测到它的旋涡状完整形态.  相似文献   

15.
谢懿 《百科知识》2010,(5):19-20
恒星就像普通人一样,有生老病死。当人质量的恒星走到其生命终点的时候,会以剧烈爆炸——超新星——的形式结束它“光辉”的一生。爆炸之后它会留下遗骸:一颗中子星或者一个黑洞。但如果这个遗骸比上质量太小无法成为黑洞,比下质量太火无法形成中子星,又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遥远星系的中央,有一个特大质量的黑洞,它正在吞吃旁边的一颗恒星。  相似文献   

17.
能够将整个恒星都吸进去的黑洞是宇宙中最为暴虐的天体。大多数黑洞的质量都极为巨大,不过就像拳击比赛中也有轻量级选手一样,在宇宙深处也存在着质量很小的黑洞,但它们和其他黑洞一样暴虐。  相似文献   

18.
动态     
正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铁发射线的迟滞效应首次被发现中国科研团队首次探测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光学铁发射线的迟滞效应。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于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快报》上。  相似文献   

19.
黑洞的奇异家庭 黑洞是引力所创造的奇迹,是光都无法从中逃出的无底洞。宇宙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黑洞,有些是大质量恒星走到生命尽头、经历一场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骸;有些则藏身在星系中心,拥有相当于数十亿个太阳的庞大质量。理论物理学家推测,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有可能制造出微型黑洞来。  相似文献   

20.
黑洞理论最早是在1783年由英国地质学家约翰·米切尔提出。他指出,一个质量、密度足够大的恒星会有强大的引力场,以致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但这一见解在19世纪被遗忘了,直到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之后,黑洞的见解才被重新提起,并且得到了充实与丰富。尤其是霍金教授对黑洞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