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信任是群体关系是否和谐、社会秩序是否良性运行的重要心理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的信任关系构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最信任的社会关系是老乡,之后依次是同事、城市的亲戚、房东、城市管理者和非房东的邻居。农民工最不信任市民,二者社会距离很大。在收入层次上,农民工更加信任中等收入的市民,其次是高收入市民,农民工最不信任低收入市民。两大群体的信任程度与交往行为和市民对于农民工的歧视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学校中的信任之于治理共同体的诞生以及学校治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因为研究者的忽视以及信任本身的复杂,学校中的信任很少被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探索,有关信任的定位、基础、形式、功能等基本问题也经常陷入"概念沼泽".学校中的信任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产生于学校场域中社会关系的互动;作为一种关系性的社会现象,信任渗透于学校的不同层面.信任关系主要发生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是学校中的一种角色期望.这种期望可能来源于"先赋",也可能是情境"获致".学校限定了期望形成的情境,也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信任形式,即在学校相互依赖的角色关系中建立特殊的"关系信任".信任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在调整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在创立和维护学校团结以及整合多种力量等方面,发挥了其作为"粘合剂"和"润滑剂"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3.
不信任作为信任的孪生物,可以被视为针对互动过程中被信任方所出现的预期与回馈之间不一致的主观回应,而在本质上,不信任则是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交往双方的利益关系的客观反映。在历史渊源上,不信任源自于西方的“共和”传统和“性恶论”信条,因此,不信任是巩固民主制的必要工具和制衡动力,但这项重要功能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面对现实的信任危机时,人们应当反思是否还是延续一味强调信任的思路。本文认为应当尝试从不信任的角度出发,建构起一种全新的有限信任机制,在树立必要信任的同时,也应强调合理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4.
信任和孤独是影响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近30年来以检验和完善信任和孤独的二次曲线关系(极低和极高信任都会导致孤独)为主线,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由成人扩展至儿童,结合纵向调查法和实验法考察因果关系,验证了二者关系的性别差异和解释机制.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儿童信任和孤独的二次曲线关系及其解释机制,探索二者关系的动态的、发展性的变化,检验进化论假设,引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说明自我控制和孤独的关系.需要解决如何将儿童信任和孤独联系起来,提出合理的解释机制以及选择适用于儿童信任和孤独的定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任代际传递的中介机制:一个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可能是塑造子女人际信任的重要力量。父母的信任水平如果能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就表明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现象,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完整揭示信任代际传递实现的路径。基于对信任文献的分析,文章区分考察了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实现代际传递的可能中介因素,提出了信任代际传递中介机制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信任机制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都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组织文化建设与信任机制建设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信任媒介在信任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物质属性及功能结构塑造着信任的认知进路。信任媒介可以通过垄断化和自然化两条路径参与信任的建构,同时自身以转译者角色参与信任语义的构序。从历史角度看,信任的生成是物质媒介、社会观念与文化浸润的构型及其符号化的延异运动,信任媒介则是信任生成过程的“踪迹”,是交往主体将信任外化并实现控制的重要载体。人们控制信任机制以应对社会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自主性让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主体性焦虑。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25):109-110
MAS(多Agent系统)环境同人类社会类似,充斥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因此,在MAS环境中引入信任对agent之间的交互至关重要。信任通常来源于直接信任和信誉两种途径,信誉系统是用于支持信任评价的机制。本文从信任的相关概念出发,针对几个重要的信任模型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信任机制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都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组织文化建设与信任机制建设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立信任是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的重要选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应该形成一个多元结合的结构化体系,以确保供应链真正长期有效协作。对于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而言,美式的制度化信任、日式的集体性信任及中式的关系型信任是驱动供应链运作基于信任因素的不可或缺的三驾马车,并需要针对供应链协作实际情形,通过具体细化措施相应地强化制度信任、合理化集体信任以及规范化关系信任。  相似文献   

11.
P2P系统的开放性体系结构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信任机制是保证P2P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的关键[1]。本文分析确定了影响信任度量的6个重要因素,建立了适合分散的纯P2P系统的信任模型,该模型能较准确的评价节点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组织信任文化的意蕴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信任文化是以信任为特征的组织文化,它是一个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强调信任的基本假设及信念。大学组织中的信任文化,对大学组织内部及外部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和谐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要充分认识组织信任文化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构建以组织信任为核心的大学组织文化;要从组织信任文化的四个维度着手,构建大学信任文化;要建立有利于组织信任文化生长的人事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制度和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约束和支配社会交往主体的交往行为的规范体系、规则;社会信任则是交往主体对于对方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期望,制度和信任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制度塑造和维持着信任。良好的信任机制又对制度起着弥补和促进作用。本文从制度和信任的关系出发,分析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的成因,并尝试提出几点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分布式计算安全领域涉及到信任模型和信任管理技术研究中的不足,重点对信任模型的描述能力,信任关系量化的形式和影响信任关系的因素等进行研究.力求加大信任模型对信任关系的动态性、主观性和多属性建模的支持,改善信任评估的准确性和动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象Internet这样的开放系统中,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机制比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机制更显优越性,但容易造成敏感属性的暴露问题。自动信任协商(ATN)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析和研究了ABAC ATN系统中如何使用属性确认策略和信任目标图协议建立资源请求者和资源提供商之间的信任关系,保护请求者的敏感属性和隐私,并讨论了相关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娜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3):140-1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造成了社会信任资源的匮乏乃至危机,妨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中国当前的社会信任机制和西方社会的信任机制进行对比,并根据建立信任机制的各种理论依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中的信任机制的作了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信任管理方法的概念特点和相关工作,重点描述了KeyNote信任管理系统的实现规范,提出了在铁路网络中车站系统和站间局域网中以KeyNote系统为基础的安全防护远程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了灵活的分布式的策略管理机制,填补了车站和站间局域网无安全防护的空白,最后给出了远程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出"信任青年"和"赢得青年信任"的问题。信任可以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增进人际协作,提升工作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任的培育、呵护与强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信任指向存在着多重维度,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减心理抗拒、改善中间连接、产生自己人效应等。信任改善的教育机制体现为引导师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师生的现实利益等;信任改善的社会机制体现为培育与发展"社会公信"、培育和提升交往个人的社会性品质。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的信任能力是高校拓展训练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信任能力训练的拓展训练教学需要在具有挑战性的高峰体验项目中完成,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是拓展训练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适合高校大学生信任能力训练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从了解、能力、责任、风格、承诺等5大围度进行训练,选择信任背摔项目作为信任能力训练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教学安全操作、学生获取高峰体验和信任能力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高校与社会之间和高校组织内部两种信任关系的视角,分析了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缺乏信任的自我维持、缺乏制度或规范的约束、信息沟通不健全及教育理念的错位导致师生信任缺失等信任危机,在此基础上寻求高校信任体系的途径:加强积极的信息沟通、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高校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可信任度。最终构建一个互信、融洽、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