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之根,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本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承担着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规范,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文化格局的形势中,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阐述了文化自信和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的影响,并研究了大学生如何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推广中体现时代精神与其先进性;又要植根于富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需要弘扬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推进文化创新于民族文化自信当中。只有立足于中华上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才能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是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强大和政权的稳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挖掘民族文化,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话语是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教育话语是一种介质,它不仅体现着民族团结思想和观念,还型塑规约着民族团结实践。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必须扎根人民,回应人民呼声,解决人民问题,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目标。所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生成,实际是依托于原有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在新时代民族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实现从以民族团结理论范式到以教育为手段指向民族团结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即,把握战略部署:指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发展方向;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引擎”;嵌入教育管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培育特色、打造亮点,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才更是一个关系民族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以凯里学院为例,提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发挥着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中华儿女》杂志创刊以来,发挥人物类期刊的传播功能,为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爱国主义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认同等积极努力,为中华儿女从一个期刊名称变成一个响亮的民族称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使得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织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色,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彰显。在这个问题中,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悖论需要我们认真的厘清,以一种更加灵活、动态和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增强"四个自信",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召唤下,青年大学生要成为文化自信的宣传者、先行者、践行者,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先进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等三个层面坚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使得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织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色,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彰显.在这个问题中,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悖论需要我们认真的厘清,以一种更加灵活、动态和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海孕育并构筑了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摇篮,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军事绵长的发展史,依托海洋而诞生的海洋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海一样博大宽厚的精神特质。在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领他们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弘扬如海胸怀,光大民族品格,继承民族传统,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学业水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大海孕育并构筑了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摇篮,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军事绵长的发展史,依托海洋而诞生的海洋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海一样博大宽厚的精神特质。在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领他们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弘扬如海胸怀,光大民族品格,继承民族传统,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学业水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能激发民族奋发向上,顽强进取,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其思想内涵。构建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精神构建的关键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与法治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则是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宣传中医药文化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加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6.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兵学、美学等理论,是一种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的美学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套路中美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智胜 《科教文汇》2010,(33):116-118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开展广泛,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而且能够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体坛,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化,继承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具有民族性。篮球观念是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篮球运动传入中国的一百多年,受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篮球观念作为篮球文化的一个方面,具有我们国家篮球运动的本质性的东西,受到了体育文化民族性的影响。解决好这一课题,对于我国篮球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之一,除汉族外,中国还是一个容纳了55个少数名族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主义文化特色,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精神。但随着时代信息的发展,加速了民族文化转型的脚步,迫使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丧失,同时层出不穷的新文化也让各种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高校要创新红色教育模式,重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灵触动,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