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远工程”的实施快速提升了广大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缩小了落后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国家的大投入理应产生社会的大产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衣远工程”的大产出没有完全体现,应有效益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文章简要分析了“农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设备利用、提高工程效益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农远工程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农远工程的管理部门是很难做好的。在教学研究中,学校要和教研室配合,让教研员来指导教师如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推动农远工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发挥农远工程的效益,学校要推动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常规化、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应用是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效益的核心,也是瓶颈。寻找农远工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和契合点,形成有效的实践应用策略,是突破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瓶颈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农远工程教学环境下资源应用的现状,分别提出了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环境下的资源应用策略,探讨了保障资源应用效益的条件和措施,并就本地化区域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建成,给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契机,贵州省安顺市作为最早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地区之一,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如何,怎么促进工程的可持继发展从而促进贵州安顺教育的发展值得研究,文章分析了“农远工程”在贵州省安顺市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应用效益是检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的唯一标准。本文在分析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培训与应用是“农远工程”的主旋律和核心内容,实现培训与应用的良性互动是提高“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关键,并构建了培训与应用互动模型。  相似文献   

6.
农远工程是本世纪我国推出的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一项巨大工程。农远工程自2003年开展到现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城乡和区域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所取得的成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知沟理论”视野下,对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应用效益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及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提高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是实现“农远工程”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该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加快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远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壮举,也是我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实施数年来,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与城市学生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陕西省地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远工程”的实施给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近年来,陕西省在“农远工程”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由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撰写的文章《陕西省“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立足“农远工程”在该省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省在实施“农远工程”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应用研究、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本刊刊登此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重硬轻软”可谓是教育信息化的顽疾,也是制约教育技术发展的瓶颈所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是政府斥巨资打造现代农村教育的创举,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重硬轻软”,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将成为此项工程成败的重要因素。笔者结合浙江省农远工程光盘播放点的建设工作,探讨在农远工程实施中如何实现软硬件的有机结合,使农远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农远工程”的开展为背景,在对七省百校五年“农远工程”发展绩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农远工程”的突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照顾地区差异、改进培训措施、保障硬件设施更新与维护、丰富教育资源库和完善保障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农远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后农远”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农远工程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向教学效益阶段转化,说课活动是农远教师提升教科研素养、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农远教师说课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基于对说课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远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壮举。也是我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实施数年来,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与城市学生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陕西省地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远工程”的实施给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近年来,陕西省在“农远工程”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由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撰写的文章《陕西省“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立足“农远工程”在该省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省在实施“农远工程”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应用研究、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本刊刊登此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作为担负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音乐,面对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农远工程效益,拓展音乐教育资源。实践中有效利用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合理利用农远资源优化农村音乐课堂,给农村学校音乐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技术》2006,(8):27-27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于2006年7月21日至25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8家期刊代表共计22人参加了这次年会。贵州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任平出席了开幕式.并就贵州省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相关工作作了报告。据介绍,贵州省2001年开始实施农远工程.是全国第一批启动远程项目的省份.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形成的省,也是较早践行利用农远工程进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省,从建设的整体情况看,贵州农远工程的工作步伐早于全国一年左右。目前责州省农远工程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希望看到农远工程带来的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远工程)是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在硬件设备配置完成之后,如何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有效推进农远工程的教学应用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黄冈地区衣远工程目前存在的教学模式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并总结出目前该地区在农远工程环境下使用的6种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远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处于由建设期向应用期的转型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农远资源的应用推广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农远工程”深入农村课堂,发挥教育教学效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创新推广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其理论要点的分析与阐述,试图提出一些可行的农远资源应用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已经进入全面的教学应用阶段,为了解农远工程资源(以下简称"农远资源")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应用状况,对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对辽宁省农远工程项目学校进行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也出现了资源应用的方法不当、有效性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农远工程的效益.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对资源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促进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建设是“农远工程”应用的核心,随着“农远工程”应用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了“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种类,界定了“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内涵,针对当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流程以及开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使用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使用效果不够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农远资源是国家统一配置、以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为背景的。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资源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导致资源的制作者和使用者相脱节,使用效果受到限制。将该资源校本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农远工程资源的校本化要处理好国家配发资源和校本化资源间的关系,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农远工程资源的校本化,多途径创造农远工程资源校本化的条件,把握农远工程资源校本化的实际操作,进行校本化资源的系统建设等,进而促使农远工程资源深层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