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 ,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 ,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 ,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 ,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 ,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 ,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的《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政治倾向,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周德清是不满元代、向往宋代、民族意识比较强的知识分子。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以及其中一些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是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5.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7.
徐复祚“本色当行”论可分为“本色”论和“当行”论。“本色”论主要探讨戏曲语言风格,主张“本色”的戏曲语言应该质朴自然、通俗含蓄,在“雅俗”之间;“当行”论主要探讨戏曲音律,强调在文辞和音律之间应当首重音律,作曲用韵须遵循《中原音韵》。  相似文献   

8.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本人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的分析,并参照前辈学者成果,认为《中原音韵》是没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9.
刘廷玑的戏曲理论散见于《在园杂志》中,主要包括戏曲创作论、戏曲源流论、戏曲表演论及戏曲人物论。他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戏曲文辞风格、曲学渊源、舞蹈表演及人物个性化,并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提出应尊重剧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填词,不必拘于固定格式。他认为戏曲表演在于"传情"、"求似",关于戏剧人物塑造应有"轻重区别之权",要求全面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其个性等的阐述,均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10.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徐氏提出“寓言说”的创作方法,提出了“主风情、弃风教”的戏剧功用观,主张“情尽而意无穷”的意绪论,提倡“本色当行语”的语言论。徐氏戏曲理论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徐氏提出“寓言说”的创作方法 ,提出了“主风情、弃风教”的戏剧功用观 ,主张“情尽而意无穷”的意绪论 ,提倡“本色当行语”的语言论。徐氏戏曲理论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家李渔的力作之一.这部戏剧后来被改编为通俗小说《风筝配》.从《风筝误》与《风筝配》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明末清初小说戏曲的创作观念:戏曲小说化和小说戏曲化、叙事内容的才子佳人化、媚俗倾向的普遍流行,这对后世小说和戏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为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集中体现了徐渭对于南戏发展创作等多方面的思考总结,不论是对南戏、"本色"论,还是对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图书馆典藏《玉梅香》传奇残本,为孤本戏曲。作者凤凰山民为清乾隆末年之后的作家。该剧创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后,受到《西厢记》、《红楼梦》等传统戏剧、小说的影响,尤其以《红楼梦》为最。该剧继承了文人剧作家文词化的创作倾向以及浓郁的抒情特征等传统,突破了文人传奇剧一生二旦的结构模式,在戏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是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在抒情艺术上风格不同。王实甫《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汤显祖《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继承了元末南戏生、旦双线脉络平行并进的典型范式,在叙事艺术上史戏浑一,虚实相生,呈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相反交替的戏剧结构。根据弗莱的文学循环论,可以将《桃花扇》的叙事结构看作是一个四季循环的过程,经历了从爱情喜剧、政治传奇、社会悲剧和人生讽刺的完整递进过程,为其戏曲叙事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五个传奇剧本,其戏曲作品的语言一方面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同时又保有元代杂剧语言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汤显祖戏曲集》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对现存全部《汤显祖戏曲集》双音词语音构词法的初步探讨,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提供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20.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