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冰 《初中生辅导》2012,(35):33-34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如果问谁会背《木兰诗》,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可这流传千年的乐府当年是怎么吟唱的?由于声音无法保存,这成了永远的谜.图形可以保存形象,人们通过远古的石刻、绘画等,可以依稀判断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对于声音这无形的东西,想保存它,很久以来人们真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如果问谁会背《木兰诗》,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可这流传千年的乐府当年是怎么吟唱的?由于声音无法保存,这成了永远的谜。图形可以保存形象,人们通过远古的石刻、绘画等,可以依稀判断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对于声音这无形的东西,想保存它,  相似文献   

3.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当今人们的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以其快速、传播面广、资源量庞大等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几年,网络日志开始升温。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了4000万以上的注册用户,这就是博客。  相似文献   

4.
郭冰 《今日中学生》2012,(16):22-23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如果问谁会背《木兰诗》,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可这流传千年的乐府当年是怎么吟唱的?由于声音无法保存,这成了永远的谜。图形可以保存形象,人们通过远古的石刻、绘画等,可以依稀判断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对于声  相似文献   

5.
在大山里面,人们大喊一声,紧接着,从山的另一边会传来同样的声音,这就是反弹回来的声音,即回音。你知道声音为什么会反弹吗?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游戏DIY准备:两个纸筒、会发出滴答声的手表、一本书1把两个纸筒摆成八字形(开口朝向桌边)放在桌上。2一只手拿着表靠在纸筒一端的开口,用空着的那只手捂住一只耳朵。此时听不到表的滴答声。  相似文献   

6.
韩“三多”     
偶尔和国内的朋友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朋友经常会问:韩国美女多吧?韩国男人帅吧?韩国衣服漂亮吧?韩国音乐劲爆吧?是啊,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韩国,也是从前我眼中的韩国。可是,如果现在你问我,你觉得什么才是韩国的特色,我会这样告诉你,韩国有以下"三多",通过这"三多",或许你会对当今真实的韩国有别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臻完善、舒适。如何将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与现代社会优越的生活条件完美地结合起来,是当今学校教学中日趋尖锐的矛盾。笔者仅从学校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培养少年儿童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问题,即“苦学”与“乐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都讲究高效快速。作为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中考也越来越体现出这一特点,尤其是在阅读题上。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科学的快速阅读方法,以提高我们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笑,是人物的一种表情动作,是人们情感的外露,是折射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笑在诗人、词人们的笔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范莉 《英语广场》2012,(3):31-32
"海选"作为当今颇受追捧的一种选秀活动方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最初出现在政治选举中的词在当今的特殊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新义,本文对"海选"一词的来源、发展及其英译做了适当的整理和研究,并对新词翻译做出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文,用静(无声)来写静的有《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赞扬这种笔法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是,人们强调“静”的时候,有时却偏偏要用“声”来描写,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事实确是如此,当我们走到杳无人烟的地方,固然有静的感觉,但在寂静中听到声音,非但不感到闹,反而更觉得静。这就是“以声写静”之妙。  相似文献   

12.
沈玉保 《学语文》2007,(3):48-48
当今,新事物、新现象浪潮般不断涌现,它们需要新词语或赋予旧词语以新的意义与之对应。人们在表现它们时,常常会注意采用新颖的形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近年来,影坛就很流行“×女郎”、“×男郎”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9)
提起"死记硬背",人们大多会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已不合时代潮流。因此,在教学中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这正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积淀着丰富的遗产,其中有封建的糟粕,同时更不乏精华,尤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善待“话多”●袁先梯俗话说:“人老话多,树老根多”,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至理名言。面对这“两老”、“两多”,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尤其在对待“话多”上更是是非难辩,屈直难分。依笔者之见,还是善待“话多”为好。“树老根多”,...  相似文献   

15.
大可 《老年教育》2006,(8):22-23
最近一个时期,发生在山东济南某大医院的农村老太太王美英“被弃”的事情被媒体炒得纷纷扬扬,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同情。人们在关注这件事情最新进展的同时,思考更多的是当今医疗救助体系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脑海里,人们往往只会将“海归”和“创业”,与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联系起来。可就有这么一位留美学子,偏偏选择在秦岭大山深处,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活:创办宝鸡秦岭特种动物驯养繁殖场,当起了“猪倌”。这位“另类”的“海归”创业者就是陈声贵。也正是因为他的“另类”,陈声贵一时成了闻名遐迩的新闻人物。走进深山的创业之旅2002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硕士毕业的陈声贵以TOFEL623分、GRE2250分的成绩,申请到了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18156美元全额奖学金。8月10日,在人们艳羡的目光中,陈声贵启程赴美…  相似文献   

17.
刘志勇 《学子》2012,(6):28-28
"在沙漠中心"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航空领域。飞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如今是信息时代,他们已经知道当今的人们对于航空航天这一领域的探索已经很多了,人类已经登月,宇宙飞船频繁升空。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表现形式不同,其内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诗人常常将自己关于书画、人、事的感受以诗歌的形式题写于壁柱、书画、文物等上,称为“题跋”,其中题写于书画上的诗作被称为“题画诗”,这是一种连接不同艺术门类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19.
“踏歌声”应怎样理解大城县大尚屯镇冯张街小学毕铁池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人们传诵了上千年,甚至连学前儿童都能倒背如流。笔者在讲授这首诗时,发现一处疑点,现在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参考书上理解为:“忽然听到岸上传...  相似文献   

20.
仲辛 《教师博览》2013,(6):57-57
<正>韩愈《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是教师的通称,自先秦沿用至今。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先秦时代,人们将教师统称为"师傅"(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