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复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会议的主题是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办人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读者,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文学向来以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为主,武侠小说被视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过了“雅和俗”的界线。因此,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5.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7.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就风靡我国港台、东南亚。他的文学作品更是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近年来.内地也掀起“金庸”热。使得韦小宝、杨过、小龙女、令狐冲、黄蓉、郭靖等也成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偶像,可以说金庸的小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反而生命力却越来越旺盛.读者群也越来越庞大。  相似文献   

8.
黄政 《新闻世界》2012,(10):213-214
今天,我们无论是看电影、看电视还是翻阅报纸、点击网络,都会发现金庸小说及其形象早已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进入了几代人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传播媒介对金庸“神话”产生的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从电视小说这个名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之后,“什么叫电视小说?”“它和电视剧有哪些区别?”这样一些问题,就一直萦绕在理论家、评论家和电视工作者的思想中。作为电视小说的实践者,自己也很难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概括这些问题。只是由于有几部电视小说的实践,逐步摸索着电视小说创作上的一些规律,也看到了电视小说不同于电视剧的地方。在《摩诃摩耶》的创作中,自己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试验,试图使电视小说更具有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对金庸小说截然对立的评价 据《今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袁良骏指责金庸和琼瑶为当前文学“低俗化”潮流的代表。他说,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文学形式”,早已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荡涤。它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胡编乱造;它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健康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起码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则指出,金庸是一个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这一点正是金庸与旧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他第一个以开放态度来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04,(11):29-30
武侠作家金庸在其小说中,用“无招胜有招”描写了武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无招”的背后是深厚的内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实则对武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福耶?祸耶?     
1991年5月16日,从一家全国性大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我国烟草技术装备水平跨跃35年》。消息称,“烟草行业在3年间用于烟机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不足一亿元,但已形成年产值6.3亿元的生产能力和年达一亿元的上缴税利,目前,已组织了40多家企业从事烟机产品开发和主机的生产。”毋庸置疑,编者是作为正面报道编发这则消息的,以表彰烟机行业在“七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和对国家财政所作的贡献,但却完全没有顾及这篇报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笔者无意贬低烟机行业广大职工的半勤劳动,然而从另一方面考  相似文献   

13.
1月22日,文汇报“近距离”专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独家专访《金庸剑桥论剑》。这篇专访是我今年1月16日在香港与金庸先生直接对话的成果。然而,有几家媒体的采编人员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在未经文汇报和作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发表从文汇报上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榜     
金庸:请辞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在“华山论剑”、修改小说结尾之后,金庸近日因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再次成为焦点,其引起的关注程度,年前他接受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聘用时所引起的那场争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证实了金庸的辞职请求,但目前,校方对其请求尚在考虑之中。金庸刚任院长时就强烈质疑过此事的一些学者表示,年的错位终于结束了,而金庸有意收回院长这张名片,对陷入名人效应怪圈的高校,有醒脑的作用。不过,当事人双方目前对这些争议尚无任何表态。插图\袁化冰榜 眼探 花:平民巨贪夫妇获刑被舆论称为“1995年国内最大的贪污…  相似文献   

15.
在从事科技图书编辑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字词用法,其中有些字词用法从字典里也找不到依据,常常令编辑左右为难。笔者在此参照《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几组常用且容易混淆的字词略作罗列与分析,供大家参考。1.气和汽“气”:①气体(注:引自《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文中只选列相关的义项,下同)。“汽”:①液体或某些固体受热而变成的气体;②特指水蒸气。由于这两字含义有交叉,特别容易用错,典型问题如:汽缸与气缸“汽缸”正确,这里取“汽”的第一种释义,因为汽缸中的气体为液体受热而变…  相似文献   

16.
1980年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在《明报》刊出题为《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此后,一套十余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出版,金学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同是在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而金庸小说单行本在大陆的正式出版,较早(也许是最早)的可能算是1985年4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的两卷本《书剑恩仇录》。这是经金庸授权出版的,金庸称此为“一个愉快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摄影界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了不同的看法。时起时伏,争论得红红火火。有人说,新闻摄影姓“新”不姓“艺”;有人说,艺术摄影姓“艺”不姓“新”。文枪笔弹,各有各说,更始终没有人能雄辩地拍一下板,定一个音。 我干摄影几十年,前20年当记者,拍新闻照片。后20年搞创作,拍艺术照片。从来没有把摄影分成“新、艺”两家。我认为,他们是两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兄弟。他们之间只能分类,不能分家。  相似文献   

18.
近观今日文坛,有一个现象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那就是从1996年开始,一个名叫郁秀的深圳女中学生拿起笔来用她那尚属稚嫩的笔风和不太拥熟的文字写了一本叫做《花季·雨季》的书。这本书的价值除了其直接由中学生描写中学生自己的生活之外,还在于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自己创作的校园小说兴起的源头。有著名作家称:《花季·雨季》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记一笔。这本书至今共印了十三次,发行量是一百三十万册,还获得了1997年度的“五个一工程”奖。自郁秀之后,一些很有灵气的中学生突然发现原来不止于作家,就是自己或者是同龄人…  相似文献   

19.
4月19日《北京晚报》12版头条一个醒目标题:“携笔从戎,建功立业,一批应届大学生志在西北军营”,引起了我的兴趣。标题标得不错。主题一个“志”字,标出了编辑的功力。“携笔从戎”显然是从成语“投笔从戎”演化而来。“投笔从戎”语出《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里贫穷,靠为官家雇佣书写生活,相当劳苦,他常扔下笔叹道:“大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王朔小说是琼瑶小说的翻版,只是变换了一下男主人公的类型。我倒是越读越觉得像金庸的《鹿鼎记》。《鹿鼎记》乃金庸的封笔之作,人说不像金庸写的,金庸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分歧的原因在于其风格与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大异其趣。《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非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美男子,亦非武功卓绝、众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