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丽颖 《新读写》2023,(1):36-37
<正>各位学友: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天问》,您问出了什么?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屈原的《天问》。我想问读过的朋友,《天问》一篇,屈原提了多少个问题呢?一百七十二个,一百七十二个!这真是一篇问题奇文啊!所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认为,《天问》呈现了上古历史,不只是夏商周的掌故,更是由此出发,对中华上古文明与传说的书写。是的,《天问》一文,从天地离分,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读《天问》,而悲其志,见于《屈原列传》,是屈原作《天问》也。及王逸为《章句》,亦云:“《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作《天问》,固无可疑。王云:“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也。故曰《天问》也。”按《天问》一诗,问事一百  相似文献   

3.
《天问》为历史教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的楚庙书壁说虽然能就内容构成与体运用两方面对《天问》的产生作出统一解释,但由于缺乏任何旁证且设想过于奇特,令人难以置信。通过对《天问》的内容、体形式与我国古代各类蒙学教材加以比较,并结合屈原本人的教学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确证《天问》为屈原编写的一部历史教材,大约完成于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天问”二字的含义乃“君问”与“师问”之混合。  相似文献   

4.
《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难以理解的诗作,作者在诸多的问题中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怀疑与思索。基于此,从屈原的价值观入手,通过对其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困惑的分析,揭示屈原在《天问》中所反映的问题——道德追求的价值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5.
《天问》作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千古之谜。若将《天问序》与同治《益阳县志》:“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的记载加以比较,就可发现上述记载显然来自沅湘之间的民间传说。屈原的“放流”,应是身负朝廷使命,执行游说“湘西之濮”诸部族等“蛮方”方国同心同德抗敌救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招魂》,如与他的奇特杰作《天问》相比,可以说这是在风格、内容上迥然不同的另一篇奇文.《天问》属于哲理性的论辩诗,而《招魂》则是政治性的抒情诗.至于《招魂》的作者是否确属屈原,古今学者专家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不过个人认为,最早为屈原立传、与屈原的生活年代相距仅有百四十年左右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所最早表述的意见,一般说来,那应是最可信的.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赞语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说明司马迁亲自读过《招魂》,并且确认它与《离骚》、《天问》、《哀郢》  相似文献   

7.
《天问》向称难读,但却又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天问》本文的归类、分析,认为《天问》仍如屈原的其他作品,乃一首政治抒情诗。  相似文献   

8.
屈原放逐而作《天问》,柳宗元遭贬而和《天对》,从《天问》的叩问到《天对》的作答,柳宗元与屈原在相似的斥逐远荒的贬谪境地中,用"问对体"表现了各自的心灵震荡与强烈的生命体验,体现出二人同中有异的贬谪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凤凰山吊古     
凤凰山坐落在湖南省桃江县城的东北角。传说,在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这座山头上栖息过一只凤凰。而今,这个有着吉祥名字的山,已成为桃江的一处名胜。山下,有柔情万种的资水为之增色;山上,更有多处古人遗址为之添辉。天问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有湘阴,则《天问》作于此,不为无据。”)古有天问阁,今仅存一石碑,镌有“古天问阁遗址”六字,虽年代已久,字迹仍清晰可辨。想屈原当年就是在此地,心怀千古忧愁,该是怎样的心情?天问阁下的江水边,…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天问》之奇,在一“问”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作品中彻底的怀疑之辞,表明诗人处于绝望之境。由此推论,《天问》当作于顷襄王十三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天问》虽然激愤,这种中国式的怀疑只停留于把人引向善恶忠奸的人伦思考,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但历来《天问》的研究上存在不少分歧意见。本文在对屈原生平与作品进行通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论证严密,立论精当,多发前人所未发。如以《天问》是由《离骚》的陈辞生发出来的,二者在内容、主要思想与构思上皆相近;其开头加上"宇宙之事"与"鲧禹治水和九州土地"两部分是学习了邹衍谲谏的办法;其写成在《离骚》之后,当怀王二十七年前后等。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不仅许多诗句很难确解,而且它的题意,诸多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大体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认为《天问》,是屈原问天。如:最早对《天问》作注释的王逸,就这样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这种意  相似文献   

13.
从《天问》看稷下学对屈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思想的基本构成是相当复杂的,除了南方楚文化基因外,它还深受北方文化尤其是稷下学思想的影响,屈原的重要作品《天问》中就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以《天问》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宇宙论、天命观以及屈原对待“尊贤”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可见稷下学对屈原思想形成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不解之缘 ,他善于利用神话来表述自己的心迹 ,因此 ,弄清他对神话中人物的态度就成了必要的事情。屈原作品中有关羿的神话出现在《天问》和《离骚》里。本文试图从原作出发 ,参以文献学和语法学的方法 ,对作品中有关羿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深入的分析 ,从屈原对河伯、羿对河伯的态度来分析屈原对羿的态度 ,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屈原的感情倾向 ,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判定作品中的羿的时代 ,从而确定屈原对羿的批判态度。同时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屈原在《天问》里将尧时羿与有穷后羿混淆在了一起 ,对此 ,本文予以了自以为较公正的裁定 ,解决了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15.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16.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抒情诗,是表现了一定历史内容的抒情诗。《天问》是屈原按照自己的历史观,把人类自然史和社会史的有关传说记载,根据客观的发展顺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寓寄褒贬,明辨是非,评论其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表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所以,《天问》是一篇诗歌和史实、史论相结合的诗体  相似文献   

18.
天问研究     
翟振业教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26.5万字 屈原《天问》的研究,自清末以来直至当代可谓人才辈出。但由于《天问》自古难治,歧义纷纭,所以在《楚辞研究》中,《天问》的局部“新解”颇多,但系统的自圆其说的“总论”甚少。而《天问研究》是一本全面对《天问》作理论研究的专著,著者不仅提出了对《天问》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认为屈原的《天问》创作,缘起于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到的壁画,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非也。神圣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是不允许任何人涂鸦的。屈原在朝任三闾大夫,这一职务为他日后流放江南民间担任丧葬仪典中的"大宾"提供了方便,而丧葬仪典中的"对花"的对花词,给《天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流放江南,不得归郢,忧愁愤懑郁积于胸,如借整理《九歌》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一样,将历年收集到的对花词整理成《天问》,以泄心中的忧愁愤懑。  相似文献   

20.
《天问》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激情。它通篇采用疑问体式,成就了《天问》千古一诗的美誉;他将对楚国命运的关心融于对天地、历史的兴衰感悟中,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赞颂的焦点,值得后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