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2.
王燕妮 《广西教育》2014,(33):76-77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一、捕捉教学中的矛盾点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苏珊·凡戴克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直接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很容易忘记;如果把教学内容直观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会记住;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己在参与中完成的,学生就完全理解学会了。可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执教品德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一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教师也跟紧时代的脚步,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来,充分地把信息技术与课文知识结合起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更加感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更好地接受知识。基于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根据其中出现的教育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的改版工作在小学阶段已经完成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新课程给了我很多思考,它不仅在教学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能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还给学生和教师留下了更多的发挥和再创造的空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学习、感悟和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下面就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谈谈我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及时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是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尝试:一、尊重兴趣爱好。教师若能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就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学《学校里的发现》时,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我们的学校,我让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去寻找自己的发现。下课时,一位同学来到我面前说:“侯老师,我们学校环境优美,但缺少一些特色,让我来设计一下,一定会更棒!”我反问:“你行吗?”没想到,他更来劲了,另一些同学也叽叽喳喳提议附和,看来他们对这个问题很…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创新理念已提出多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力图把这一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近几年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本文对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运用学科的自身内容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紧密相连,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事都与这门学科有关系。那么,开展好这门学科的教学,对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课教师责任也十分重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全新、全面的视角来学习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秀红 《教师》2013,(18):113-114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出一些辨析题,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出题的时候深思熟虑,确保所出的题目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出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因此,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呢?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有效性途径是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的实质在于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要针对学生的特征和天性,构建"童真"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叶兵 《学苑教育》2020,(7):75-7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它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教师要选择适合度更强的教学形式,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沉浸体验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完全融入学习活动中,对教学有极大促进作用。教师巧妙借助这一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引入沉浸体验课堂模式,更好的为教学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角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品德与社会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为根本,探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吕宏迁 《甘肃教育》2014,(16):71-7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载体,德育教育为先导,道德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一门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重现学生生活,通过多形式的体验、探究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本质及内容,才是实施好这门课程教学、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坚持生活为本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但是综观近年来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发现,多数教师把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视为外部行为的内化过程。在教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顾学生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教学自古有“载道”的作用,古诗词在教育教学中的“载道”作用不可低估。它易学、易背、易理解,且影响极深,一生难以忘记,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古诗词教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2012年3月初,美国杰出教师雷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强调:“教师教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养成人格品质,而这通常在学校里被忽略了。坚毅,诚实,勤奋,比那些考试过后就被遗忘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人格品质比知识更重要,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所强调的相一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修身是人格品质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语文教育教学自古有“载道”的作用,古诗词教育教学中“载道”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易学、易背、易理解,且影响极深,难以忘记,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育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一、正人先正己。修身先修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也”。教育二字告诉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并向我们学习,我们就要把榜样做好。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知识水平、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兴趣爱好、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如雷夫所说:“我希望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孩子友善,勤奋学习。这意味着我必须成为他们所见过的最勤奋、最友善的人。而且我必须始终如一。”“绝不要忘了,孩子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