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在"和谐论"的基础上,融汇了"因素说"的合理之处,重点着眼于"形态说",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主导性思考。并且,基于这主导性思考的前提下,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从精神层面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具体的方面提出了其战略性部署。并由此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最大的前瞻性构想: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首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道路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其次,我们坚决不走以往的"僵化封闭"的生态建设的老路。最后,我们更不能不走"改旗易帜"的西方生态建设的"邪路"。  相似文献   

2.
我的信仰     
何炅 《中学生百科》2012,(27):53-54
我的信仰最近总是看到有人谈论关于信仰的问题,就对这个事情特别好奇,有人跟我说信仰是一个人应该一直追逐的东西,我听完了还是搞不清楚,所以就想问问您,您觉得是这样吗?那您的信仰又是什么呢?——天夕雪影何炅回复信仰是一种安全感。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都可以用它来解释来指引,也可以带领我们去到更好的地方。既然是这么好的东西,要拥有它当然就要付出代价。拥有信仰不容易,拥有了之后要坚持也很难。因为有很多时候,是非因果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思考现阶段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时,有的人说:“应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有的人说:“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与现实反差太大,脱离实际。”还有的人说:“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共产党员也不容易接受。”很显然,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似乎不应提倡共产主义道德。那到底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对共产党员等社会先进分子在现阶段该不该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共产党员又如何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这是我们党思想道德建设的大问题。一个政党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能否结合常常是从这些问题上反映出来的。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这对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空白的妙用,"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确,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想,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波万顷,起到"无形胜有形"的奇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道,望一望天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不讲。"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保留内容,让学生思考、探究、创新,而这也是教学中所说的"留白"。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什么?语文又不是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于此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或走入了一个“黑洞”,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语文和评说语文,甚至践行语文,犹如古时楚人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本身就是语文内在“言与义”的矛盾,也是语文外在“情与境”的矛盾,但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谈“语文”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孩子们普遍认为语文难学而不喜欢语文课,就是我们不少老师也认为语文难教而不喜欢教语文。虽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语文"二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咬文嚼字,更不是学做文字游戏!实事求是地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而人又在不断地享受生活,不断地创造生活,因此,语文与生活、与人是一个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没有人便没有生活,生活从属于人;没有生活便没有语文,语文从属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语文、生活与人的关系形象地比作一棵树的枝叶、主干与根的关系,要想枝叶茂盛,我们得在根部施肥;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宗教性,宗教信仰又是审美性的,无论是审美还是宗教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本主义的,都紧博大的情怀关心人的命运、使命、自由和幸福,都是引导人去奔赴生命的未知,并在走向未来的途中领略无限的风光。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实质就是“人的力量的象征”,中国的禅宗虽然不像基督教那样给人树立起一个完满的信仰目标,却给人指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生命境界的道路,因而,它们在把人导向宗教人生的时候也就把人导向了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8.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性标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还是我们坚实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正确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当下社会,如果有人说自己信仰宗教,听的人一点不觉得奇怪,如同听到了说"老板"、"二奶奶"一样顺耳、正常,向你投来笑咪咪的赞许,说你"有眼力"、"识时务"。倘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他倒会有些不放心了,说你连以宗教安慰心灵、避世和超脱都不会,还能做些什么。假如有人说自己信仰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尤其是信仰共产主义,听的人就会顿觉不安起来而且奇怪了,  相似文献   

11.
觉者为师     
在一次讲座中,我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谁是教师?"第二,"教师是谁?"很多人笑着回答:"我是教师,教师是……"对第一个问题,他们都有一个爽快的回答;在第二个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迟疑和纠结。于是有人"幡然醒悟":你说的是不是哲学问题? 其实,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很现实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对于教师职业的追问。我国的教师发展史漫长而又曲折,无论是在职业时期还是在非职业时期,  相似文献   

12.
李剑红 《成才之路》2011,(23):97-I0014
商品洽谈会上,有一位年轻的总经理很引人注目。很多人都热衷和他谈生意。钱老板也是其中一个。当他和这位做丝绸生意的年轻总经理洽谈的时候,总经理看了他一眼,问:"钱老板,你还认识我吗?"钱老板摇了摇头:"对不起,我们好像是头一次见面啊!"总经理说:"钱老板,您不认识我可是我认识你。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马德 《教师博览》2022,(20):77-78
<正>有信仰和没信仰是不一样的。就像一片树叶落下来,有这片树叶的世界和没这片树叶的世界不一样。需要的人看到了空灵,不需要的人看到了飘零。圣教徒说,人死后,就进了天堂。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要降临的节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对待死的问题上,有信仰的人不是不怕死,而是能视死如生。没信仰的人,因为灵魂没有光亮,觉得死就是要到黑暗的地方去,因而非常怕死。  相似文献   

15.
1.从袁隆平院士"不喜欢"数学说起曾在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说过:"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清为什么负负相乘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得就是’,学几何时,对一个定理有疑义,去问,还是一样回答,我由此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于丹 《大中专文苑》2011,(12):10-12
今天晚上我受太美之约来这里谈梦想。其实刚才我看大屏幕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时代,梦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到底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可以说梦想人人有,但是每个人对梦想的判定很不一样。很多人说现在现实压力太大,梦想真奢侈,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出口成章"和"下笔成文",语文二字本身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讨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时做过生动的比喻,他说:"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耳是基础。过去,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开两朵花,然而花开不多也开不久。"这十分形象地说明说话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生活中善于说的人未必善写,善于写的人也未必善说。可见,听说读写"应为一把抓",既要注意练口,  相似文献   

18.
陈社熬 《学苑教育》2012,(10):53-53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反复思量的问题。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的话说明:一个人在愉快、平静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的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实验工作已开展了近三年时间,大家都在一边实践一边思考,其间的争论也一直不断。有人认为新课改是对广大教师的一次洗礼,因为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摆脱落后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有人说,更新观念毕竟是务虚的一面,具体方法的改革才是最重要的,新课改中提出的新理念,即使我们以前曾经思考过,但真正实践的时候又是一回事了。这两种观点在课改实践中已形成碰撞之势,对广大教师不能说不是一种考验。能否经得起这种考验,可能至今在很多人心里还存在着诸多的疑问。有疑问并不可怕,它促使我们更多的思考。一项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新课改本来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20.
时下 ,研究性学习 ,已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 ,历史教育界也不例外。学了历史专业 ,教了十几年历史同时也兼教过公共管理等课程的我 ,提起这一点不免有些惶恐 ,因为这对不止我一个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不能不引起思考。就此 ,我谈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 ,请同仁们赐教。一、研究性学习 ,养成好奇心是起步的关键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 ,可以发现 ,我们的历史课程之所以往往不很受学生欢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我们给学生的东西 ,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这不等于说 ,学生没有好奇心 ,而是相反 ,他们对历史的好奇甚至可以说超过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