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宿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面对世界范围的多种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情感、习俗和思维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纽带,是各民族交流和发展的源泉,是民族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想源泉。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危机最根本的是文化危机。教育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价值,被视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工具;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挥教育的民族国家认同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坚守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设定、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舆论营造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突出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2005年出台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4.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精神与文明的建设,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和特长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续第一期) 五、课外活动创造美 学校开展的大部分课外活动都是创造美的过程.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促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形式,也是最容易引发创新思维的活动形式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阐述,昭示了塑造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那么,学校教育如何担负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让民族精神照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呢?一是通过学科教学,让青少年学生全面了解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容,是民族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表现出的富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际教育界人士认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的学生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重任。那么,在劳动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热爱祖国为核心,涵盖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诚信善良、勤俭正直、自强不息、团结仁爱、改革创新等在内的国民精神。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秉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倡导: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强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拓宽教育阵地和资源建设,培养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能力;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突出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要使国家兴旺发达 ,民族进步 ,就必须从教育入手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一、要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教师队伍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在教师。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化学这样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众多的课外活动中,青少年“三小”科技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83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探索活动以来,我校的这项活动就一直开展得很有成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教材,使语言训练与民族精神的熏陶双管齐下;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重点阅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作品;在教育中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极好的内容,因此,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该文指出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独立完成作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及时反思,设置开放性题目,给学生较多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问,重视情感因素,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开展专题讲座和数学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求得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注重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加快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5.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 ,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将是一代庸人。基于这种认识 ,几年来 ,我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对普通师资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 ,能力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全方位进行能力培养我校对师资班学生的能力培养着重抓了基本功的日常训练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及教育实习这样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环节。首先 ,在基…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 2 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创新对国家、民族是兴衰存亡的大事。同时 ,江泽民同志还指出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进一步说明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中的重要的基础作用。有一种说法 :世界通用语只有音乐和数学。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当仁不让的神圣职责。那么 ,在…  相似文献   

17.
杨虹 《湖北教育》2003,(12):44-45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遵照江总书记的指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 ,根本的一条是要靠教育 ,靠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并且指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与目标的精神支柱,学校教育在对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体育作为教育学科之一,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基本的途径之一,它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渗透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