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注重挖掘抗逆力背后的原因,激发每个青少年身上潜在的抗逆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抗逆力,以应付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中小学生抗逆力实验研究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逆力。但有2%的学生抗逆力水平较低,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以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有39%的抗逆力中等程度学生还存在较大的抗逆力提升空间。对于抗逆力某一个因子有效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其目的是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将来为祖国服务。内高班学生远离故乡和亲人来到上海,他们是如何应对生活、学习等问题的,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如何。课题拟在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抗逆力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上海市3662名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小学生面对的应激性事件,主要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多数中小学生能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来处理面对的困难;大部分中小学生是具体有一定程度的抗逆力的,除了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外,其中2%的学生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以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39%的具有中等程度抗逆力水平的学生还有很大抗逆力提升的空间。研究认为,抗逆力是中小学生有效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潜在能力;提升中小学生的外部保护性因子和内部保护性因子是提高其抗逆力水平的切实途径;应激性生活事件如果得到重视,并有效应对,可以成为抗逆力提升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以抗逆力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内蒙古通辽市X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影响、社会关注等维度揭示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形成的风险因子,探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抗逆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内高班学生远离故乡和亲人来到上海,他们是如何应对生活、学习等问题的,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如何,本课题拟在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上海市教科院沈之菲主编)来了解学生的抗逆力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逆力水平对中职生学业倦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法:以H市某中等职业学校一到三年级4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职生抗逆力、家庭支持、学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中职生的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与学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抗逆力水平与家庭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在中职生抗逆力和学业倦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即中职生抗逆力水平能够通过提升家庭支持,进而降低子女学业倦怠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亟需重视学生面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加强心理韧性,同时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降低学生学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8.
消防学校学员抗逆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抢险救援、灭火战斗等消防任务的完成和各种压力的应对。本文以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为例,通过对学校学员们抗逆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出影响他们抗逆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出提升消防学校学员抗逆力的策略。该研究不仅可以为公安消防部队培养更多优秀的指挥人才,还会为学员学习和第一任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抗逆力理论认为,抗逆力有助于个体适应逆境并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后天培养个体同样可以获得抗逆力.由于多种消极因素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我认知程度相对偏低.缺乏自信,对外界评价及压力也较为敏感.运用抗逆力理论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抗逆力,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0.
处境不利学生克服弱势家庭背景对学习结果影响的抗逆力是与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相关的重要问题.PISA将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处于本国靠后的位置但素养表现居于前列的学生称为抗逆学生,根据国际、国内和核心技能视角下的认知成就抗逆学生定义,又综合生活、社会和心理幸福感的社会情感抗逆学生定义,计算出抗逆学生比例,以此作为反映各国教育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PISA还从个体及家庭、学校和国家层面分析了影响抗逆力的因素.相关学者也基于TIMSS数据开展了抗逆学生形成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测度教育结果公平、检验教育效能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也为参测国制定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政策以及学校改进针对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抗逆力是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国家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抗逆力的发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变革。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是激活抗逆力。借鉴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把挖掘学生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基于PISA2022学校和学生问卷数据,在帕森斯的AGIL模型框架下分析抗逆国家(地区)的教育系统在新冠疫情中的应对表现,认为风险社会中具备抗逆力的教育系统有四方面特征:一是有效保证学校教学稳定性,为学生开展远程学习提供支持,具备高适应性;二是学校自治和办学改进能力突出,具备教育目标高效达成性;三是学校承担育人主体责任,支持协调教师与家长参与,具备强整合性;四是学校立足制度建设与育人生态维护,积极开展风险准备,维持潜在模式。提升教育系统抗逆力,一要理清风险承担权责边界,协调多元主体参与;二要简政放权,加强政府“元治理”角色;三要树立风险意识,做足长时准备。  相似文献   

13.
蒋帆  姚昊 《中学教育》2022,19(1):43-53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对家庭背景、学校氛围与学生抗逆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标OECD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四省市抗逆力表现略低于国际水平;家庭背景层面,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抗逆力提升更有效,而家庭社会资本则无显著影响;学校层面,学校氛围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抗逆力;学校氛围和家庭背景对学生抗...  相似文献   

14.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概念,抗逆力的提升可以使主体在逆境中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通过对延安旅游业的抗逆力的分析,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优势——以红色、绿色、黄色文化为主的三种发展模式,及其外部优势——政府的政策调控,以期对其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北京市青少年抗逆力问卷调查,对266名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抗逆力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对应结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困生面临学业困境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风险,而其内在和外在保护因素相对较弱,无力平衡。文章提出要积极提升学困生的抗逆力,帮助他们通过激发自身内在保护因素,发掘身边外在保护因素,找到应对学业困境、获得积极成长的力量与资源,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相对其他农户,脱贫农户在生存和发展中可能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险和逆境。抗逆力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以脱贫农户F为个案,通过叙事探究呈现其不同生命历程中抗逆力的培育策略、表现形式和保护性因素,可以发现:面对不同压力源,脱贫农户采取了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积极抗逆力(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和消极抗逆力(否定、逃避和选择)来应对相关压力。外部和内部保护性因素双管齐下,可以激发抗逆力。在此基础上,勾勒了脱贫农户抗逆力培育的生成机制:“爱学会学”是抗逆力培育的重要手段;“保护性因素”是抗逆力培育的间接推手;“合理选择”是抗逆力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一线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应以提高学生的抗逆力,激发学生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充满自信,学会与人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关爱他人等为己任。如果能在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有价值、更有效、更直接、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19.
田国秀  陈盈 《人民教育》2020,(17):38-41
抗逆力是个人、家庭或组织具有的特质和能力,使其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在多元未知的风险面前,为增强学生抗逆力,提升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我们提出了学校在学生个体与学校生态环境两方面开展工作的思路与做法。  相似文献   

20.
张玲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2):78-84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家庭在残障儿童的护育过程中识别、传承民族的自然与文化特性,并通过主动拓展资源以获取抵御逆境的自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