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代书目著录小说的特殊现象 ,说明当时的小说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唯实崇信的实用价值观已非唯一的衡量标准 ,传统图书分类所反映的学术文化结构模式已被突破。小说不再是与治世化民无关的小道 ,而能够与经史并论 ,在学术文化教育结构中据显要的地位。小说地位及价值的变化 ,突破了传统小说观的思想桎梏 ,为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近代戏剧观念萌芽于甲午前后傅兰雅、王韬对“时新小说”的提倡,与康有为诗教思想相融合,形成以“新民”为核心的戏剧启蒙理念,集中体现于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前后一系列论著中,标志着近代戏剧观念的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3.
一、借剧的形式写的诗痖弦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最具戏剧性的诗人 ,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戏剧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道 :“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 ,诗得尽量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 ,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 ,才能获得广大的读众。这样做法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话在痖弦身上得到了应证。并且 ,痖弦的诗绝非“不像诗 ,而像小说戏剧”或“多像点小说戏剧 ,少像点诗” ,[1] 而是以一种惊人的凝缩和如歌的音乐特质把“小说戏剧”浓缩、熔化为真正的抒情诗。余光中在《左手的缪斯》中认为痖弦回应的是T·S·艾略特 ,他道 :“症弦…  相似文献   

4.
论题:二十世纪: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学构建的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是:小说学的兴起。由于西方文学观念的引进,在中国一向被视为“小道”的小说,获得了“文学正宗”的文化地位。但是,由于这种正宗地位的取得,是以西方小说观念为参照系的,是用西方小说的观念、模式、标准来取舍、研究中国小说的,这就不仅使原本在中国传统分类中属于“小说”的作品被排除于研究视野之外,而且中国小说叙事中的诸多独具特色的文本特征也被忽视、误读和遮蔽了。其  相似文献   

5.
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是其导表演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他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理论,特别是导演理论的重要贡献。从焦菊隐戏剧思想的发展来看,其戏剧—诗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三阶段。焦菊隐戏剧—诗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了戏剧与诗的内在关联,将诗性的呈现视为戏剧导表演的终极追求,而这在当代话剧导演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的全过程,论述我国小说观念的转换。作者认为:“小道观”自始至终制约着封建社会的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发展。其代表性的论点有三:即“迂诞失实”“无可征信”论、“致远恐泥”“于世无补”论和“君子弗为”论,并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重压,小说家的强烈自悲和理论家惋惜之情的普遍心态,正是其反映。唐宋特别是明清以返,许多小说家和理论家为摆脱“小道观”的羁绊作出种种努力和贡献,洪迈、李贽、金圣叹等是其杰出代表,但他们毕竟还离不开与史比附来确立小说的地位的用经史古文诗词来观照评论小说。直到梁启超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才开始彻底摆脱“小道观”,观念才根本更新,小说作为独立文体意义得到确认,它具有文学的另一次自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小说是近代政治影响下发展繁荣起来的,小说观念从“小道观”到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小说在学习西方文学的同时,其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种观念又延缓了小说的成熟,使之成为政治的扬声器,造成小说对“人”的轻视,对“个性”的忽视。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同样影响着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先生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性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  相似文献   

10.
塞缪尔·贝克特是与尤金·尤奈斯库齐名的荒诞派作家,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贝克特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连演三百多场,引起轰动。近三十年来,它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已成为研究荒诞戏剧基础读物。《等待戈多》和其它的荒诞戏剧一样,反欧美戏剧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世界的非理化和人的命运不可捉摸。剧本大胆构思,打破时空观念,抛弃叙事作品的基本格局,结构之松散,之空框,之开放堪称典型。这一两幕剧剧情相当简单,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闲谈,彼此争吵,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机械动作,讲些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有着从维多利亚时期向现代文学过渡的性质,这鲜明地体现在小说结构模式的双重性上。从作品的结构安排、时间维度、空间设置三个方面分析哈代前后期小说结构模式的变化可以看出,哈代后期作品突破前期作品中单一的循环结构模式,循环的与线性的结构模式并存于同一部作品,折射出作家对人类命运与未来的思考、对命运观念的理解以及对当时基督教观念的批判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文体之关系及其流派之演变刘继才中国古代文体繁多,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不一而足,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但影响最大的文体,主要有四种,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所以这里沦及的文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流变,指以上四种而言。中国素称诗...  相似文献   

14.
在会通与实学思想指引下,郑樵在《通志·艺文略》的小说分类实践中通观小说源流,准确把握小说"丛残"与"小道"两大特征,清理了充满虚构的志怪作品,使小说分类回归原初的子部传统。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可以解释郑樵小说观念与小说分类实践自相矛盾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课本里缺少史诗和戏剧诗诗歌分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三类。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基本上是抒情诗,缺少史诗和戏剧诗。相对于抒情诗而言,史诗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体现着英雄主义精神,往往包容着一个民族的生命理想,而戏剧诗也因篇幅较长并且与音乐、舞  相似文献   

16.
张郑胜 《课外阅读》2011,(6):266-266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来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是培养文学趣味的最佳途径。而意境的赏析又是诗歌作品阅读中的重中之重,诗的意境美是古今诗论永恒不变的主题,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审美规定。那么,如何赏析诗歌作品的意境美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在18世纪首次进入德语地区民众视野。至19世纪末,中国诗歌、小说、戏剧的翻译已经在德语地区全面展开。这时期的《诗经》翻译和屈原诗翻译处于世界汉学的领先水平,对西方汉学界具有开拓意义;一些译作成为德译汉文学的经典,如佛尔克的汉六朝诗翻译及格里斯巴赫的《今古奇观》小说翻译等。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19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主题,主要涉及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和戏剧,以及近代中国的“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双百”方针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傲慢与偏见》之所以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运用了戏剧创作手法,表现在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完整的戏剧结构;体现在场面的集中、单一;还显示在对突转、巧合、发现和细节等戏剧手法的运用上。正是对戏剧的技巧的借鉴和移用,使此小说结构紧密、悬念迭起。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大胆的创新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典范之作,推进了近代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