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是1979年从许昌卷烟厂子弟学校调入原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许昌地区检察分院的,从事档案工作已经26年了。26年来,什么酸甜苦辣我都体会过。当时,检察机关刚刚恢复重建,档案处于失控状态,散乱地堆放在公安机关院内茶炉旁一间破漏的储藏室内,常有小孩随意撕拉、踩踏,鼠啃虫咬,风蚀霉变,糟蹋得不成样子。  相似文献   

2.
某研究所近些年癌症发病率增高,经多方查找原因,最后找到引起癌症的主要原因:饮用开水的污染。他们茶炉饮用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120倍。而超标的根由则是开水重新煮沸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这套包括了制、储、饮的精美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套茶具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等全部工艺流程和饮用过程所用器具。这是一套供奉佛寺之物.  相似文献   

4.
TO谢阳     
《视听界》2002,(Z1)
作者:夜雨浪漫发表日期:1999-03-19 有一份感情,不知怎样说出口;有一份歉意,没法放下架子表达;有一种感激,至今让它在心中徘徊!……我不犹豫了,我可以透过谢阳和他的节目为我所有的朋友点歌,谢阳可以把我的祝福送到我每一个朋友的身边。  相似文献   

5.
"春风修禊忆江南,酒榼茶炉共一担"是五百多年前画家唐寅在自己画中描绘的江南景象,当年文人雅士在春光明媚之时,郊外煮茶赋诗,踏青寻雅。时值清明节前,春意盎然之景更胜于昔。由无锡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生活月刊》杂志主办,学术支持无锡美术馆,媒体支持华东旅游报社协办的,明前茶会暨《茶之路》分享会在无锡长广溪江南丹青艺术中心举行,近百位无锡青年企业家协会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人     
《云南档案》2011,(12):61
<正>有一位病人来找精神科医师。病人:我一直觉得我是一只鸟。医生:喔,那很严重喔.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病人:从我还是一只小鸟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上初中的时候,我写了一首短诗: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冲着这几句话,我就读的那所初级中学慷慨地封给我三个头衔:学习干事、板报组组长和学校通讯组组长。  我因此有权力经常批评一些同学的作品“没有时代感。”因为他们要么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  相似文献   

8.
我是医院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平时要给新闻媒体写写通讯报道,每年总有几十篇文章见报。同事们问我:“你怎么天天都有写的呢?”是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动笔的呢?我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 一、换个角度有新意 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认真思考一下,从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种新闻,关键是要多琢磨、多分析。1996年上半年,《襄樊晚报》刊登了我的一篇“车祸猛于虎,医院救人急——医务人员呼吁:市民要掌握自救互救常识”的文稿。不少熟人见了我就说:“你可真细心”,编辑也说我:“新闻嗅觉灵敏”。这是一篇小稿,但它的产生却使我悟出了文稿以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一期有对当红明星赵薇的一篇专访,其中有几段答记者问,个人感觉很有点意思,边看边作了摘录:A:当初演《还珠格格》我也被骂得很惨。我不认为一部戏大家都说好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可能大家对一件事都说好。B:一部戏的成败不是一个演员可以决定的,但大家很容易把一部戏好坏全算到我头上来。C:大家对于我每一次的新动作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只要接一部新的戏,大家就说是转型。我也不能天天转啊。D:不要问我最什么什么。我感觉没有最什么、最什么的事情。你问我最喜欢、最爱什么,我都…  相似文献   

10.
痴人说梦录     
甲:昨夜我做了一个梦。乙:什么梦? 甲:我出人出钱又出物,办起了一份报纸,叫编辑、记者天天指着我的鼻子骂,有缺点也骂,没有缺点也骂,把小缺点当成大缺点骂,骂得我狗血淋头,骂得我声誉扫地……乙:你这是痴人说梦,天下哪来这样的大傻瓜? 甲:这叫客现、公正。乙:客现、公正? 甲:对,因为我确实有缺点。乙:有缺点可以实事求是批评。普天之下,没有这样的客现、公正。  相似文献   

11.
一种追求: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有一句充满豪情与职业感的话:“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吴小莉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哪  相似文献   

12.
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记者,奉命去采访一位有贡献的中年女科学家,他们的对话如下: 记者: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请问: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女科学家: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学研究全靠自学,我以为自学也可以成才. 记者:(愕然)听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科研项目。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女科学家;看来你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只是又有了一些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 去年的一天,我在王府井等车.忽然有一位中年妇女走近我,大声叫道:"哎呀,你还认识我吗?"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产业工会主席,因经常去县总工会办事,有幸读到《新闻三昧》。久而久之,《新闻三昧》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新闻三昧〉时,那新颖、别致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把上面刊登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让人耳目一新。以后,我每期必看。我感到它有六个特点:一是版面、栏目设计形式活泼、新颖:二是文章内容真实,贴近读者;三是上下结合,即有决策层领导的意见,又有基层的  相似文献   

15.
我在瑞典旁听过一起刑事审判。庭审结束后我问一位陪审员:你怎样防止自己腐败呢?他吃惊地问:我腐败?这怎么可能?我说:怎么不可能?他说:怎么可能……许多观察者都观察到,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势头迅猛的反腐风暴。我想借此机会,谈点瑞典的反腐经验。8年前,瑞典隆德大学提供一笔资金,邀我去访学。期间既不用讲课,也不用做课题,就是领你转转,让你看看,感觉在混吃混喝。临别前我颇有点内疚地问:你们花这么多钱请我,到底想干什么?一位教授说:我们想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有比美国更好的制度。瑞典只有1000万人口,是个蕞尔小国。这样一个袖珍小国,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朋友问我:新闻是什么?我说:新闻是一条路.对于新闻这条路,我有四个方面的解释.新闻是一条出路.有一句法国谚语:“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我对这句谚语的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慢半拍的人。跟人辩论也好,吵架也罢,常张口结舌,干生气没办法。比如有一次,我骑电动车等红灯,眼睁睁看着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女人倒下来,我正觉得奇怪呢,她已经爬起来,对着我就一通咆哮。天知道,我离她明明半尺远!更有甚者,有一次我有急事,电梯门一开就往外走,和外面冲进来的人正好撞上。还没来得及道歉,就听中年妇女大声呵斥:"不长眼睛啊?先上后下!"等电梯门在我身后关上,我才反应过来:先上后下?!  相似文献   

19.
把握镜头     
当我获得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消息传开后,许多朋友向我表示祝贺。还未来得及沉浸在兴奋之中的我,此时感想良多: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与我相识并且有过一段接触的人,大多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徐京星这人算不上有灵气,只是做起事来比较认真罢了。那么,为什么会获得这个新闻奖呢?我想,祖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我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空间;如果没有同行们的鼎力相助和自己的努力,就不会有自己在新闻摄影业务上的  相似文献   

20.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8):21-21
正@看历史: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译言:《容闳自传》之访曾国藩:"他问我这时为中国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如果我的朋友没有在几天前告诉我引进机械工厂的事,我必定会将我的教育计划来作为回答。但是在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