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别分工与市场分工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制度体系。互补合作的两性分工不同步地进入市场制度。市场分工制度对劳动的评价有缺陷,低估或忽视了女性在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再生产中的贡献,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但市场分工制度的发展从技术与制度上为女性进入社会劳动体系创造条件。市场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缩小性别分工鸿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仁君 《天中学刊》2002,17(3):30-34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系,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分工与交换的经济。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分工与交换起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分工,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使得分工与交换得到初步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又将人类的分工与交换推向了新的阶段。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由古代思想家到当代学者对分工与交换提出了种种解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交换中分享比较利益是分工与交换产生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现代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力的学科,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则以生产力的变革为主线,探究其内涵及在真实世界的体现,有着非凡的意义。劳动地域分工的内涵包含形成发展机制、分工的前提、分工的目的与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等四个部分。本文在全球尺度、全国尺度和城市群三个尺度,对劳动地域分工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空间尺度下,其内涵与潜在意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考察人的发展,要从考察人的劳动入手,把对人的考察放入历史的进程。最初的社会形态里,由于分工不发达,人的活动是浑然融合的,人与自然对象性条件的自然一体性,使人的发展境界呈现一种“圆满境界”;随着分工的发展,这种圆满被打破,导致了人和劳动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与人类个体高度片面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专业化劳动分工的理论。专业化劳动分工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促进了人性的发展,为人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和盛行,追求人性化的目标对专业化劳动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阐明了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人性化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探索出一条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和谐道路。  相似文献   

7.
劳动、交往、分工:马克思对历史演进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就马克思研究劳动、交往和分工三之间关系,展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通过对鄂西北地区石底河村女性参与劳动的深入调查,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社会变革影响下农村女性劳动的重新分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农业劳动的性别分化日趋严重。女性的劳动分工遭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障碍.相对男性群体女性成为了农村劳动主体表现的更为突出。承担着不成比例的发展代价。  相似文献   

10.
浅论专业化劳动分工与人性及人的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回顾专业化劳动分工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专业化劳动分工与人性及人的发展的关系,最后提出解决专业化劳动分工消极影响的对策:改进劳动者的工作内容,积极推广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制度和自我申告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分工的分析架构阐释了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了分工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历史趋势。生产力决定分工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智力劳动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企业分工模式发生了变化。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结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如数字平台私有化和垄断集中度提升、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娱乐休闲活动“劳动化”等。在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新型的“产消合一者”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客体的独占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劳动的自主性有所提高,这都为消灭旧式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动物和人类由于第二性发育而出现的动物雄性美和人类女性美是生物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除具动物雄性美之特征外,前还表现雌大雄小及雄性早熟,后还表现雄大雌小及雌性早熟的特征。人类除具人类女性美之特征外,还表现男高女矮及女性早熟的规律。这些特征或规律之成因应追溯其发展史上的历史渊源,从自然选择、性选择、配偶制和两性生育分工以及劳动中探寻创造力:低等动物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所使然;高等动物除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外,配偶制和两性生育分工是其主导力量;人类除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外,两性生育分工特别是劳动发挥了空前未有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动物和人类由于第二性征发育而出现的动物雄性美和人类女性美是生物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除具动物雄性美之特征外,前者还表现雌大雄小及雄性早熟、后者还表现雄大雌小及雌性早熟的特征。人类除具人类女性美之特征外,还表现男高女矮及女性早熟的规律。这些特征或规律之成因应追溯其发展史上的历史渊源,从自然选择、性选择、配偶制和两性生育分工以及劳动中探寻创造力:低等动物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所使然;高等动物除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外,配偶制和两性生育分工是其主导力量;人类除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外,两性生育分工特别是劳动发挥了空前未有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分工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形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阐述了分工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消灭分工,进而消灭异化,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研究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思想,弄清消灭分工的内涵、原因和方式有利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如何为最终消灭分工作好准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禾 《华章》2011,(2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业分离出来;第四次大分工是工业产业化的出现.本文提出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是针对在当今社会的有些人往往容易忽视了一个大的世界历史背景,没有看到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由于这次大分工所产生的后果.第五次大分工的显著标志是分离出来许多新产业,而不是一个产业;第五次大分工的突出特点是,继人类历史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后,又出现了脑力劳动的大分工.由此,本文创新提出了当代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并对大分工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对一个移民社区的劳动性别分工现状做了详细调查后,发现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移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移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移民的医疗、教育、卫生状况,但却在改变劳动性别分工方面收效甚微,由此作者认为,要想改变一种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不仅需要时间,最主要的是促进其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本身的变迁、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分工与个人的发展三条线索入手,梳理、讨论分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分工本身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自发阶段和社会分工的自愿阶段的发展过程;分工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社会历史范畴贯串起来,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私有制下,束缚个人发展的自发分工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只有自愿分工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产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个体差异,分工协作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形式理性选择。生产活动中存有不同形式的劳动分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这种分工协作有效的解决了劳动力的差异问题。此外,分工协作亦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使有限的劳动人口发挥了更大的生产价值,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受王清华《哈尼族梯田农耕社会中的女性角色》一文启发,本文意欲对哈尼梯田农业中的其他劳动力个体差异及分工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分工是指劳动工序的划分,从选材到退役对运动员进行长期加工和改造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训练分上现象.将有利于正确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运动训练分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也推动了整个竞技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哲学家对历史的反思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遮蔽了历史的真相.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商品与货币的运动获得了独立性,更加掩蔽了真实的历史.马克思以分工为契机解蔽历史之谜,把意识形态的产生归因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造成的精神的独立化.马克思深入探究商品与货币产生的社会分工根源,认为分工造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分化、促使交换价值获得独立存在,并由此造成对历史的抽象,来源于分工造成的社会存在的分裂和对立.共产主义是对一切现实对立的消解和异化的扬弃,消灭分工,意味着一切历史的虚假或虚假的历史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