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及其不足的阐述, 20世纪初期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时刻,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继承传统和学习西学问题上的两难。他们既惊羡西方的文化,又对中国的传统难以割舍,并由此导致象王国维这样的学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5.
浅谈美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揭示了美学的基本范畴,借鉴了中外美学界百家争鸣的精神,阐释了美学教育要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鉴于美学教育的价值和生命力,希望它能深深植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土壤中,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采明建设产生愈发深远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论道的角度讨论美学范围,是老子美学的基本特点,以大、远、妙、朴、玄德等范围互动方式展开去,衍化出人生的多彩境界。这些范畴的美学意义和特征,很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7.
本认为不同的美学对应于不同的美学基本问题,仅就哲学美学而言,也不存在贯穿古今的美学基本问题,美的本质问题的退场,并不意味着哲学美学的衰乏,而新的美学基本问题一提出,怡恰意味着一种新的美学的诞生,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表现民族文化内涵、创建民族文学特色的追求目标;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美学原则;寻求思维模式多维、撷取方法手段多样的美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2017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持续、稳定发展。佛教美学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禅宗美学研究,在音乐、诗歌、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领域都作出了新的探究;道教美学方面,在理论问题、重要人物、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基督教美学研究成果集中于音乐、建筑艺术方面;伊斯兰教美学主要在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此外,学界也对国内摩尼教、诺斯替教、索罗亚斯德教等宗教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章从分析美学研究的贫困,指出正由于缺乏根本性理论建设,使得中国美学至今没有美学体系。并由此出发,通过辨析“美的特点”、“美的本源”、“美的发生”范畴与“美的本质”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对美的本质作出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自由体现”的猜想,从而完成美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美学教材相对集中地关注到艺术美学,把艺术看作是探讨美学各种问题的核心领域甚至唯一领域,自然美学则比较少。自然美学的推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种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学教材中自然美学的地位。这两种美学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我们应该将自然美学融入审美知觉论、审美体验论、审美形态论和审美教育论等美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构建相对合理的美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3.
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贯穿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美学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它们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2005,(1):13-13
王国维、鲁迅所创始的生命美学意味着20世纪中国美学的精神高度。然而,回望已成为历史的王国维、鲁迅,不能不感慨唏嘘。此后的社会美学、认识美学、实践美学从根本上偏离了王国维、鲁迅开始的美学道路。跨入21世纪的门槛,要在美学研究中拿到通向未来的通行证,务必补上新的一维——信仰之维、爱之维,务必要为美学找到那些我们值得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受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论荒诞     
荒诞是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进而形成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化背景的美学范畴。章中,作就荒诞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以形写神,以形似达到神似,神似重于形似。“传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中国美学重“无”的智慧取向、“省”的审美意识及其它学的色彩。这与西方追求刻肖外物的真的境界,重“有”、重再现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比,而中西方将互融互补,艺术共荣。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是丑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由于否定性主题和多极互补模式逐渐推向极端,丑逐渐被荒诞所取代,伴随着从丑向荒诞转移的,是50年代前后西方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型,这就是所谓现代主义美学向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最初的接纳期,再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融合期,始终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的,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学大讨论中其学科体系才真正确立.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西方美学为参照而建构起来的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既是西方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亲和力的美学形态.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指导,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实践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善相乐伦理型、直觉感悟整体性、天人合一和谐性的特色,吸取西方美学的美真统一科学型、理性分析逻辑性、天人相分二元性的优长,克服它们的不足和缺点,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本从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基础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弱点,分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原因,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