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戈尔丁的《蝇王》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且营构了一整套象征体系。文章通过象征体系隐喻性地揭示了人的境况,表现了作者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类本质的怀疑与思索。作者从题材背景、人物形象及实物意象三个方面的象征意蕴入手,剖析了戈尔丁作品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象征型文学作品意蕴的读解中存在两种误读 ,即单一指向和不定指向的读解方式。本文在揭示两种误读的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 ,根据象征型文学作品的表意特征 ,提出由个体到群体再到整体的三层面读解方式 ,试图建立一种较为科学的规范性的读解方式。  相似文献   

3.
《拇指铐》虽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戴铐者、施救者及被铐者本身都存在着极大的象征意味,文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揭示来思考《拇指铐》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善恶,看到人类美好和丑陋的一面,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大约从唐代开始,丁香这种植物便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逐渐演变成文学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丁香象征着爱情、女人、愁思、情志,传达出独特的文学意蕴,发展为特有的丁香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修辞论美学视野中,“象征”系统内的各种象征子概念都是相关的,但又是有界定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是一种时代性很强的与其他人类活动相并存的人类社会意识活动;象征主义文学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的直接结果: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大类型之一,象征主义文学包含于内;象征手法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性是一种与文本共生的“体匿而性存,无痕而有味”的文本性质,它不局限于象征型文学,也不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独立实体。  相似文献   

6.
论象征     
象征就是在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使用某种意象进行意义的表现。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该手法具有良好的影响。本文将对象征的意义、发展过程以及影响象征的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杰·戴·赛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的艺术魅力,除了其深刻、细腻的心理剖析和独特的反正统文化之外,还在于其象征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本文从作品的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两层去作评析,以展示小说丰厚、深刻的审美意蕴,进一步揭示现代西方人陷身于生存困境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层次: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即通过语言符号塑造人、事、景、物;内在含义层,即由描写的人、事、景、物所指向的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象征意蕴层,即超越作者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内容和具体生活感受的哲理内涵。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一个由符号到意象再到意蕴的逐层深入的过程.文学作品教学就要指导启发学生突破文本有限的描绘去获得极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借助以下的理论支撑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蝇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自1954年问世以来颇受世人关注,戈尔丁也因此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构拟了一套象征体系,从设置的背景、选择的人物到安排的情节以及一系列的事物,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蕴。正是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戈尔丁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概括而形象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是文学形象的整个体系所含纳、所溶渗、所流溢、所折射的情感倾向、思想意向与哲理蕴涵。对一部作品的主题判断,不仅应兼顾创作意绪、对象内蕴、文本主题、接受主题等四个结构层次,而且应按照六种主题类型对号入座。面对千姿百态、万象森罗的文学作品,我们对其主题只能是归类求同与分类述异。大致说来,文学作品的主题类型,可以划分为典型化写实类、理想化意向类、象征化哲理类、情感传达类、道德教化类、母题重演类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红色的山丘》和《夜壶》为例,剖析了韩国作家河瑾灿作品中“红色”这一象征符号的丰富象征意义。河瑾灿在其作品中运用“红色”等象征符号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主题,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战争的罪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清教思想的根源和基础,霍桑把《圣经》中的人物移植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来表达个人的宗教观。他充分利用作家想象的自由,把生活中的男男女女置于神秘的宗教背景之中,赋予他们象征的含义,解释人类心灵的秘密,从而获得一种美学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就美国著名作家JohsSteinbeck作品“Pearl”(《珍珠》),从修辞的角度,谈论如何欣赏该作品,进而提高欣赏文学作品水平。全文共分三节:象征丰富的Pearl;鲜明对比的人物刻画;烘云托月的moon。  相似文献   

15.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技巧。在早期的重要作品《死者》中,乔伊斯糅合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以揭露爱尔兰人灵魂的僵化和麻痹。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服务于作品的表层文本,为主题的展示起了铺垫作用;而结构反讽产生于“死者”的象征意义,彰显了故事的深层主题。表层反讽和深层反讽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文本意味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小说<来劲>进行了大胆尝试,其强烈的反讽意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透视人类生存的角度以及知识现实世界的观照方法;使文学主题从社会政治型转向人之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陈雪 《海外英语》2012,(11):175-176
Ecocritic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thought and literary study,which has the double features of both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The Call of the Wild is Jack London’ s masterpiece,and also one of his most successful animal novel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sm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Buck’ s desocialization and his returning to nature.Also it emphasizes the theme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take their obligations seriously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相似文献   

18.
郭尧  刘腾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36-138
在鲁迅的作品中,“坟墓”这个意象频频出现。对于鲁迅来说,这一意象中包含着两大主题信息——“埋葬”和“留恋”,这两种共存的情感在鲁迅作品中有明显体现。通过解读鲁迅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对鲁迅作品中“坟墓”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挖掘出鲁迅作品中一系列“坟墓”意象传达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义和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Relations among literary discourse constructed during oral storybook reading, current theories of reader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in classroom storybook reading a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Pursuing a Bakhtinian analysis of five readings of one picture storybook, the meaning‐making strategies used by kindergarten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 to appropriate literary discourse and, thereby, to define the situation in these storybook events is discussed. The paper is framed by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to the social negatiation of meaning, especially as meaning is negotiated in context through language.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小说的语言,总是透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作家屡屡使用含有凄婉、哀怨和衰颓内蕴等冷色调词语,表现了语言风格的冷峻和凄美。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善于将审丑纳入审美创造之中;通过一些丑陋的、面目可憎的语言,揭示生活和人性中阴暗灰色的东西,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审美意蕴。丰厚的象征意义,形成了作品内涵的多向度意义,构成了作品的苍凉诗境,从而诠释了生命情感的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