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1世纪是高科技疾速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面向新世纪,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做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立足于21世纪。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强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专业教材陈旧,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且教学现状存在着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实用、重学科轻活动的弊端。为适应21世纪生物学发展趋势,必须加强教育类课程,合理更新教学内容,增设活动课程和特设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何加强生产实践教学?这是从事高等工程教育人员应考虑的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一些重视一头、轻视一头,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思想,例如: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重专  相似文献   

4.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专业教材陈旧,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且教学现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实用、重学科轻活动的弊端.为适应21世纪生物学发展趋势,必须加强教育类课程,合理更新教学内容,增设活动课程和特设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优化课程体系二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21世纪崇尚的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深层发展的人才观。强调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这是对以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的片面质量观的扬弃,也是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  相似文献   

6.
李静 《现代语文》2010,(8):58-5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发现教师,重新认识学校。教育是对人的开发,是对人的唤醒,是对人的陶冶,是对人的养成,是对人的激励。21世纪是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是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对世纪是人类步人知识(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的特点致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快科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部在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在明确提出教育跨世纪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任务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校教育要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必须革除传统教育中“重规范,轻人格”、“重传递,轻沟通”和“重模式,轻实践”的弊端。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种种潜能得以发挥,体现学生作为有独立意义的人的价值的承认。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理科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严重情况。在我们行将告别20世纪之际,是应当偏移杠杆的支点,切实认真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一、加强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 为什么要在理科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呢?首先,这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大家知道: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快速递增。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更新对教育的意义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紧迫和重要。国际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就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中国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的发展倾向,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本文从一名教育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经济、以创造为各行各业的灵魂、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的逐步贯彻落实和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人才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散目标,不得法,费时多,效益低。不少教师依旧没有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在传授基础知识上,学生处于被压抑状态,出现重教轻学,重灌轻导,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显使得社会发展、人的终身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高中美术教育也应走向这一目标。我们要克服重显性、轻隐性的功利主义,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人”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要克服重眼前、轻未来的功利主义,瞻前顾后,为社会更新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要避免“教师中心”剥夺学生的选择权,还学生选择的自由;要避免评价机制直接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从教育本身做起.尽快走出高中美术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完成学习活动的能力、组织学习的能力、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张,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但传统的“应试教育”重升学轻能力,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同绕“升学考试”这个核心转动,围绕着高考、中考和各级统考、会考的指挥棒转,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普遍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关注入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在成为时代的呼唤。那种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日益显现出其弊端,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物理课堂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要激活课堂,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学生才会成为真正的主体,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发展,要激活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17.
我校是深圳特区一所省重点中学。近年来,伴随深圳特区的现代化进程,我校依据特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在学校教育现代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劳技教育现代化,则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 一、观念:从教育现代化生发 传统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传授而轻实践,重动脑而轻动手,重分数、学历而轻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导致学校走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所培养出来的人高分低能,与社会需要相脱离。因此,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依据社会尤其是深圳特区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危机,将不再是物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这种危机关系到人类的存亡。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要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的基础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最基本的是心理素质,它是其他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近年来,高职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尽管有不少的经验、成绩,但确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部分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八重人轻”的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少数,较全体;重分数轻素质;重高中,轻初中;重高年级,较低年级;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家庭教育。这些现象反映了办学指导思想的某些偏差,就是忽视素质教育。可见,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确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我校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育理念是教育理念在大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理念在不断改革和发展。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需要具有广博而高深的知识、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为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求,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也应转变,用新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要求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实现三大转型:(1)由重智育轻德育向德智体并重转型;(2)由重科学素质转为向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转型;(3)由重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行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