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世界──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义化传播研究所与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传播学系定于1996年8月13-16日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国与世界──面问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精髓,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要以对话精神为基本方法论,积极推进经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时代与未来的对话,以文创理念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文化间性把握文化敏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分析文化内容,以平等的姿态看待文化差异,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王英华 《今传媒》2015,(2):32-34
伦理传达出对文化和社会继续存在至关重要的规则,它是人们共同构建和维护社会时预测未来的依据。伦理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会导致跨文化伦理冲突与危机,跨文化传播学者应当保证在跨文化情境中伦理的变化不具威胁性,从而保证全球互动的新兴世界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保证这种伦理变化不具威胁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话。对话的不可避免的包含跨文化传播中关于对错标准的讨论。是否有一个普世伦理,能够在各种文化中适用?这可能是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最大的争论之一。如何面对人在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面前的两难选择,文章将作以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研究华文报刊办好华文报刊──’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程道才增加交流,扩大合作,进一步办好华文报刊,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这是参加’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百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声。这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12日,美国传播学会(NCA)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分支委员会前任副主席,美国华盛顿特区传播协会理事会的跨文化对话中心主任,美国威斯康星-帕克塞德大学传播学荣誉退休教授温迪·利兹-胡尔维茨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举办的学术沙龙,与参与  相似文献   

6.
彭小琴 《传媒》2023,(16):61-63
国际中文教师担负着中文国际传播的重任,同时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要秉承多元共生、命运与共的跨文化传播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正视文化多样性,增强世界获得感,以文化共性吸引学生,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和深刻内涵,形成师生共生传播主体,课内外多场景传播、线上线下双向对话的传播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和谐理念的伟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2月24日,由中国传播学会和《文明》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2006)文明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是传播学界首次在跨学科的语境下,以文明、文化与传播关系的对话为主题,以交流与传承中国文明传统与和谐思想为进路,首次使用“文明传播”、“和谐传播”的理念,阐述传播研究的学术与实践意义。以下一组文章反映了这次论坛的部分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8.
周丽  丁三青 《出版广角》2021,(11):55-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深入理解图书编辑学术自信的重要作用,反思图书编辑的学术行为及其表现,构建图书编辑学术自信养成机制,采取环境、制度和主体的实践举措,不断提升图书编辑树立服务文化自信和把关意识形态传播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养成图书编辑与作者平等对话、敢于表达学术见解的自信心态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错综复杂的全球情势迫切呼唤着传播格局与秩序的重建,以亚洲文化为出发点开展、解释对外传播实践是突破西方话语霸权语境、平衡世界文化秩序的可行路径之一.本文认为,拓宽关注对象范围,从传播渠道、主体、方式及空间场景等方面推进亚洲文化对话的实践探索,知己知彼、寻求亚洲共识,避免过于强调我国的主体性而不自觉导向不平等关系,有助于建...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产与接受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该研究取向具有不同的学术传统,主要有媒介效果研究,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学以及新史学的路径.这些不同的学术传统在研究旨趣上有所差异.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可以分为以大众传媒为代表录制文化的生产与接受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生产与接受.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的思想对其有特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史的研究立场上考察,世界文化的发展,是世界各民族的民族智慧的表现,同时它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对话与相互融通的创造性成果.文化的世界性流动,是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即不同的时空中,它们有着各自的形式和通道,并且会有不同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一、学术研讨会是中韩出版学研究者对话与交流的主要方式 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方法有多种类型,包括通过利用影响力最大的图书出版等手段和对话(dialogue)等语言交流传播知识内容的形式.其中对话方式是历史最悠久的方法之一,并且已发展为各种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3.
若以对话的观点反观传播,现代世界流行着两种传播样式。一种表现为“自我中心的谈话”,另一种为“讯息中心的传播”。前者被思想家们称作。独白”,后者为“技术的对话。。’”它们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传播问题的主要症结。按照马丁·布伯(MartinBuber)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的关系世界里。这种关系用两对人称代词表示:“我与它”的世界和“我与你”的世界。“独白”与“技术的对话”是属于。我与它”的那一重世界。这是一个分离的、不相连的、各自的世界。“我与你”的世界则是一个相遇的、共生的、创新的、息息相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陈文泰 《编辑之友》2023,(11):99-106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民族互嵌过程中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反思,是文化异质性与特殊性的集合体现;“遍在”代表了社会环境系统内主体普遍认同与存在的价值表征,揭示了突破“此在”局限性的社会化重构,是文化通约性与普遍性的集合体现。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可从“此在”存在的特殊语境中发现交往阻隔:一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堕距使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转游移,由此呈现出“变”的问题;二是他者文化在本体评价取向影响下发生价值锚定错位,由此衍生出“不变”的问题。对此,可从“遍在”属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寻求对话出路,首先要换位思考,在跨文化传播时,要深入他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反思他者接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是本位思考,把握自身核心价值,兼顾文化交往的普遍相似性议题。跨文化传播的间性视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为文化传播模式转型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书院藏书为书院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对于文化的积累、创造、传播等各个环节都有所贡献,尤其有功于学派的创立、学术的传播。以下我们将以南宋、明、清为例,来讨论书院藏书与学术流变之间的关系,及其于院中师生的教学授受、传道解惑之间化润学术的文化功能。这是一个时贤往哲都没有涉及过的问题,所言不免粗糙,期望得到大家批评,以便修订。  相似文献   

16.
吴文汐  钟秋月 《传媒》2023,(9):9-11
<正>东北亚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东北亚各文明在悠久绵长的对话交往中建立了民心相通的文化联结,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全新的媒介生态格局下,信息传播技术成为了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力量,东北亚地区亟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拓深合作交流的张力,发挥主体合作意识,以传播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走向文化交流新境界,合力发出新声音。为此,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于2022年12月3日举办了“新征程·新视野·新声音——第二届(2022)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蒙古国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  相似文献   

17.
此文为李启先生在“中国与世界: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8月14日—16日,北京)上的发言,文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传播学引入中国的来龙去脉,及其它相关问题。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背景,我们特将此文附录于“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专辑”之后,以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颖  孔倩 《现代传播》2022,(7):64-69+13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研究应包括对话语主体、国际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对外传播话语模式、对外话语反馈机制五个范畴的研究。与话语研究相适应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为提升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厘清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研究的要素、范畴与方法是构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起点。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权力的凸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技术与创意交相辉映而生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技术-传播-文化的内在逻辑为起点,短视频的出现使视觉融合文化得以可能,而创意短视频表现出的时空、品牌和情感向度,构成了其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共情特征.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创意短视频实...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