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相似文献   

2.
展江 《对外大传播》2008,(10):53-54
《纽约时报》2008年8月31日刊登了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有人戏言,这是在给广东免费做广告。这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佳话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一本闻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隐曼的“神交”,早在他任重庆市委领导期间就十分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表述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念,并号召当地官员阅读此书,他还邀请弗里德曼到重庆做客,  相似文献   

3.
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天能够来参加郭老诞辰百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感到无限喜悦和荣幸! 郭老不管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是我的前辈。他在文学和学术上影响了好几代人,我是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所受影响就更大。我今年90岁了,能够来参加这个会议,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郭老是一位具有显著成就的文学创作家,特别是他的新诗。新文学运动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两年,即于1917年兴起,最早刊行的一本新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问世后,受到当时广大青年的欢迎。但不久,郭老那光芒四射的《女神》一出版,胡适的《尝试集》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女神》当时吸引了千千万万爱好文学的读者,特别是青年,我就是其中的陶醉者。《女神》奠定了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基础。因为仅仅是理论上的提倡和一些尝试的作品,还不能够使新文学成为大气候,只有既有理论又有较成功的作品,才能促成强大有力的新文学运动。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郭老创作的出现,对于新文学运动可算是“一锤定音”。《女神》一问世,就带动了新文学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壮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声势。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问题史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侦探式的眼光使胡适文学革命与美国意象派的某些可疑的纠葛被过分地凸显出来。美国学者方志彤在《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提出,引发了文学革命风暴的胡适的“八不主义”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中三篇有关的宣言与论文的影响:一、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AFewDon’t);二、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ImagistCredo);三、洛威尔的《现代诗的新面貌》(NewMannerinModernPoerty)。“总而言之,(胡适的)八项主张是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示,这是不容轻易否认的事实。庞德是一…  相似文献   

5.
《情结》     
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家麟熙的近作《情结》,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工作的小说。故事讲的是“知青”出身的年轻的经济学家秦岭一生的坎坷。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虽不乏女人相伴,然而,他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计划组织一批稿件,记录中国外文局各种出版物的业务经验,这是很好的设想,也就是继往开来吧。在谈到《今日中国》的经验之前,先说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外宣老领导朱穆之同志的话。他说:“外宣工作是朝阳工作,前途无限,前景广阔。”他又说:“做宣传工作就要看对象,内宣和外宣不同就是对象不同嘛。当然,内宣和外宣有不少是相通的,这应该承认。但是中国跟外国不一样嘛,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嘛,怎么可以在宣传上不分内外呢?”  相似文献   

7.
《老子》作为《尚书》的继续尹振环孔子整理删定《尚书》,必然要熟读与研究它,作为史官的老子,研读《尚书》是本职,用的功夫不会少于孔子,甚至可能他所接触到的《尚书》,也会比孔子多。《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臣谈话记录、君王文诰一类,而作者则是史官;老子如果生...  相似文献   

8.
历时九个月的中国化年于7月2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优雅谢幕,通过“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和“多彩的中国”三大板块,向法国公众展示了中国形象。法国舆论界认为,中国化年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政治,化和经济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日前,本刊记采访了法国《世界报》驻华首席记柏滨,请看他对开放的中国以及中法化交流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杨关鸣 《文化学刊》2023,(3):125-12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前有所谓“前马克思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他深受西美尔、新康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体现在《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以及《小说理论》三部主要以文艺形式为研究主题的早期著作中。《现代戏剧发展史》和《心灵与形式》深受西美尔与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小说理论》则在承袭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希腊史诗与近现代小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学,且在最后表达了对于超越当时社会生活形式的新文艺、新世界的期待。只有研究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背后的哲学向度的变化,才能更好理解其马克思主义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乐黛云石头是水的对立面,是坚贞不屈的象征,所谓“以水投石,莫之受也,以石投水,莫之逆也”。中国历史文献关于石头的记载很多,《晋书武帝本纪》载:“大柳谷有圆石一所,白昼成文”;《十国春秋吴高祖世家天佑八年》载:有巨石“长七尺...  相似文献   

11.
《微神》是老舍小说中非常特别的作品。很多人最初读的时候,都会产生惊异:“咦!老舍还写过这样的小说呀和!”这一印象不是随便得出的。因为,老舍平常不专写爱情题材的小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而《微神》却是地地道道的爱情故事,与老舍许多作品不同,这是一。二是《微神》的写法特别。老舍绝大多数作品是写实主义的,像《猫城记》那种象征讽喻性的作品只属于个别事例。而这篇《微神》,却作了许多新的探索,比《猫城记》还走得远些,它是带有较多现代主义色彩,有些笔墨甚至相当费解的作品。这两点加在一起,就给人新鲜的感觉,异常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李敬巍 《文化学刊》2009,(3):188-190
《忏悔录》向我们展示的是生活于18世纪的法国、出身贫民、崇尚自我,充满反封建精神且历经坎坷的一个真实的卢梭。该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而被广大读者牢记。卢梭的名字连同他的《忏悔录》一度成为“真诚”、“讲真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独家披露刘海粟及美术界是非恩怨,被称为“剥光刘海粟”,又“剥光了作者自己”的《沧海》再版之前,本刊曾于去年1O月号刊发了特稿《真实的刘海粟,真实的震撼》,该文触及了许多新的有关刘海粟及美术界的一些焦点人物的秘闻,杂志出版后,引起了文艺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沧海》再版历经一波三折,其中原因于2002年10月号《文化时空》已有揭露,著名作家鲁彦周先生赐稿本刊,又透露他参预内幕,并称此书“是一部新的画林外史。”  相似文献   

14.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15.
闻华 《生态文化》2006,(3):64-64
浙江省尤泉县林业局吴炜散文集《绿野散花》编入《绿谷风丛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绿野散花》,是由“绿野散花”、“牛觞鸽说”、“林海情缘”、“绿地纪实”、“旅途拾遗”、“友人诗文”六个编目79篇文章结集而成。吴炜在《崇尚大自然》(后记)中说,他20余年从事林业工  相似文献   

16.
在8月的一个艳阳天,我们如约来到了孙战科老人居住的北京海淀区稻香园。就在我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孙老已经迈着稳健的步伐来迎接我们了,已近八十高龄的他虽然身材不高,但身体特别硬朗,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英气。 他一生中有40年在《人民中国》杂志做记者,《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毛泽东》、《民主改革的新起点——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采访记》、《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留在外宣史册上。他曾受冤被打为“右派”,在北大荒下放22年,但他心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却从不动摇。记者通常用一支笔写天下,怛他手里却比别人多了一支画笔,20年来,他手握“双桨”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摆渡着友好交流之船。  相似文献   

17.
《环球时报》被市场青睐,显示了当今读对“放眼全世界”的一种需求。报纸如何办得受市场欢迎?把握舆论导向的读物如何在“必读”与“可读”之间做出选择?为此,本刊记专访了《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他做了自己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清代汉学家的治学方法》一文是胡适整理国故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其置于20世纪20年代整理国故的文化脉络下进行考察,并认为该文通过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与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共通之处的研究,体现了胡适通过中西文化对接以再造文明的文化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20.
殷秀芳 《职业圈》2007,(9X):104-105
巴赫(1685~1750)的作品集巴洛克风格之大成,是巴洛克艺术的顶峰,但是他的作品并不为他所在的时代所接受,一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和挖掘,并被尊称为“复调音乐大师”及“欧洲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大型器乐作品,它富于独创性的对比绚丽多彩,复调技法华丽、高超,旋律活跃、宏伟,文章通过对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分析,探究了其音乐的艺术特色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