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天虎 《新闻实践》2009,(11):31-32
名为“晚报”不一定“晚出”常常有论者以数量来证明我国晚报阵容强大,如“截至2002年,全国晚报共有147家”等这样的论证,这是把所有名为“晚报”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都包括进去了。业界对晚报这样概括: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按照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2.
晚报也被称为“家庭报”,其读者主要是广大的平民百姓,因此,晚报的定位应该姓“民”,晚报平民化、标题口语化和稿件多样化即是晚报的外化形式,也是晚报的基本特色。具体到新闻标题上,其基本特色也就表现在“平民化”、“口语化”和“多样化”上。心里想着平民百姓平民化是指晚报的编辑记者要有平民意识,用平民百姓的“眼光”来制作新闻标题。平民化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素质,是晚报编辑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晚报工作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提出晚报要坚持“进家庭、进生活、进百姓”的方向,得到与会同志的认同。坚持“三进”,是由晚报既姓“党”,又姓“晚”的性质决定的,是晚报进入市场的必由之路。从鸭绿江晚报创办两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走“三进”的办报道路,必须找准“切入”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晚报热线”是一座社会之桥。1996年8月,保定市建华路小区1号楼的几位居民送来一面锦旗,上书“晚报热线暖人心,甘为百姓鼓与呼”。 早在保定晚报创刊之初,就立意办成:政治上鲜明、内容上生动、形式上活泼,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基层的一流晚报。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晚报热线”于1996年1月10日“开通”。  相似文献   

5.
机关报晚报是承担机关报任务的晚报,始于60年代初。1961年羊城晚报承担了广州市委机关报的任务。以后又陆续出现过西安晚报、成都晚报、南昌晚报等同类型的报纸。但在当时,这种报纸应该怎样办,它和新民晚报、北京晚报有何不同,还不很明确。到1965年,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对当时承担了中南局机关报任务的羊城晚报指出,“它应该办成基本上是晚报的样子”,才开始有了办报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7.
虽然银发覆额,却是精神矍铄。今年79岁高龄的束纫秋曾长期主持《新民晚报》工作,1989年从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致力于晚报协会的工作,现任全国晚报协会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日前,笔者就当前我国晚报业的现状及走势,访问了束老。 成熟:“小孩子是‘补充’,长大了就不再是‘补充’了。” 针对一些人认为“晚报是日报补充”的观点,束老作了一个分析:现在全国有145家晚报,保守地估计,每天发行也有1000万份,如果每份报纸有4个读者,就有4000万人受到晚报的影响。所以,很显然,现在晚报已不再是“补充”,而是宣传战线一支重要力量,一支方面军。  相似文献   

8.
近年在日本报界一直甚嚣尘上的“废止晚报论”,终于有长崎新闻率先,自1993年6月1日起停办晚报。原因除了读者生活步调已变,电视传播媒体发达之外,记者过度辛劳,及送报生难求则是最主要的因素。日本各大报均同时拥有早报和晚报,早晚报同属一家,而且同一个编辑部制作,这在世界是少见的。可是现在日本的读者、各报记者(编辑)均主张“我们不要晚报”,新闻学者更是早已开始提倡“废止晚报论”。各报社虽然舍不得晚报的广告收入,但是在送报生难  相似文献   

9.
晚报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1966年以前,全国的晚报不过是四五家。“文化大革命”一来,这些晚报都被迫停刊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羊城、北京、新民晚报陆续复刊,发行数都大大超过“文化大革命”以前。接着,有许多新的晚报在各地创办,其势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国晚报已达到十七八家。大多数晚报在本城市的发行量占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晚报的兴起,自有其客观的需要和依据。仅从新闻方面看,有了日报,还需要出晚报,恐怕不能只从新闻的时效来解释。事实上,晚  相似文献   

10.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11.
机关报晚报是承担机关报任务的晚报,始于60年代初。1961年羊城晚报承担了广州市委机关报的任务。以后又陆续出现过西安晚报、成都晚报、南昌晚报等同类型的报纸。但在当时,这种报纸应该怎样办,它和新民晚报、北京晚报有何不同,还不很明确。到1965年,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对当时承担了中南局机关报任务的羊城晚报指出,“它应该办成基本上是晚报的样子”,才开始有了办报的基调。但是,次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把全国所有的晚报都扼杀了。  相似文献   

12.
要办好一张晚报,首先会面临一种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晚报的读者对晚报的普遍期待是“好读”。晚报是带人家庭阅读的报纸,读者希望在晚间的休闲时光中了解信息、获取知识、放松精神、娱悦性情等等,总而言之,是希望读到较“软”的内容。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软”是有限度的。“好读”是读者对晚报的要求,同时应该看到,“好读”也是晚报的一个误区。晚报是一种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如果以为市民只喜欢读那些轻松的、消闲的、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无关痛痒的内容,从而一味地迎合有些人的趣味,那么,这样的报纸是没有分量的,只能以“街头小  相似文献   

13.
晚报与部市报竞争中的“同”与“异”,是指晚报要与都市报有所同,又有所不同,亦可谓之留“同”、留“异”,求“同”、求“异”。留“同”。对于一些与都市报相比有着共同之处的东西,晚报可以予以保留。那么,晚报与都市根究竟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点:其一,读者定位基本相同,都是普通市民,都注意贴近市民,贴近生活,晚报追求的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市报则试图让“报纸走进千家万户”。有些同处一地的晚报与都市报在一段时期内,实际上确立了同一个目标读者群。其二,都属于“软”性报纸,内容取材都…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纯晚报来说,机关报晚报往往被认为是竞争中的弱者。然而,只要发挥好机关报晚报的优势,便可赢得竞争。机关报晚报的优势有哪些?我们认为,首先应发挥好权威性的优势。 机关报晚报一姓“党”,二姓“晚”,就长沙晚报而言,当然还要加上三姓“长”。姓“党”,就是要完成好党委机关报的职能,党委机关报就是要说党的话,说好党的话,这样才会有权威。具体来说,党委机关报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5.
“还是”后面的思索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实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最早的晚报,诞生于哪一年?在哪个国家?中外新闻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德国说、英国说和美国说。 第一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产生于德国,时间是1616年,报名叫《法兰克福晚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362页“晚报”条,又见《新闻记者》杂志1999年第6期《社会主义晚报学刍议》,作者均为周珂。  相似文献   

17.
(一)晚报是大众媒体。(二)媒体市场的细分化使晚报专刊至今方兴未艾。(三)晚报专刊应以服务读者为重要办刊宗旨。(四)提高晚报专刊的亲和力要有“好看脸”、“侠义心”、“热肚肠” ,以使报纸得人心而得“天下”。(一 )有人说 ,中国媒体在世纪之交跨入了真正的“战国时代” ,在白热化的竞争交战中 ,死死生生 ,合纵连横 ,绘就了一幅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兴旺、波澜壮阔的图景。更有人注意到 ,这二十年来 ,全国数千家报纸———不管是中央和地方省市的机关报 ,还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专业报、行业报 ,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似有一…  相似文献   

18.
“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晚报还要不要坚守“今日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维系晚报生存还是消亡的大问题,对每一位晚报人来说,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缘”和“结”。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7年来前所未有的“扩军”,晚报已成为我国报业市场上最具活力的生力军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前有日报晚报化趋势挡道。后有晨报、早报、导报、时报等各类城市报追赶的报业市场竞争格局中,晚报的许多优势较今日之日报不再“独此一家”,而其在新闻时效性、固定读者群的争夺等方面又有被后来者赶超之虑。 应付挑战,强化优势,对于晚报来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说千道万,一张新闻纸的立身之本还在于  相似文献   

20.
笔者感到,一些晚报的“晚”,不是“晚间”的“晚”,却是“晚到”的“晚”。这些晚报登载的往往是一些迟到的消息。我到图书馆翻了近一个月的许多地方的晚报,发现在为数众多的晚报中,仅有少数几家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头版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