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和困难面前,有一批思想家在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的名义下,不自觉地探讨由抽象走向具体的思维途径;另一些思想家则企图回归经验主义,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由抽象走向具体的思维发展道路,具体思维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逻辑规律型思维,同异对立统一律是在变革对象观念的前提下,从同与异的对立统一中取同取异具体思维成果的逻辑。具体逻辑形式是具体逻辑的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结构模式,是运用具体语词表达的逻辑形式。具体思维方法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思维方法,在今天的科学眼界下,具体思维是最 运用自然语言的逻辑规律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经验思维是遵循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运用经验思维方法操作经验语词代换,把握对象观念,建构用经验逻辑结构起来的思维成果的逻辑规律型代换思维。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是在不变革对象观念的前提下,从直观的同与异的对立统一中径直地把握,代换对象观念的逻辑规律,经验逻辑是通过经验思维组织经验逻辑形式而建构起来的思维成果之意义的结构,经验逻辑形式是经验思维成果之意义结构的一般模式,包括经验概念,经验命题,经验推理,经验论证等。经验思维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第一个运用自然语言的基本思维方式,运用经验思维,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它的历史功绩应充分肯定,它的否定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论经验思维--自然语言基本思维方式系列研究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验思维是遵循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运用经验思维方法操作经验语词代换、把握对象观念 ,建构用经验逻辑结构起来的思维成果的逻辑规律型代换思维。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是在不变革对象观念的前提下 ,从直观的同与异的对立统一中径直地把握、代换对象观念的逻辑规律。经验逻辑是通过经验思维组织经验逻辑形式而建构起来的思维成果之意义的结构。经验逻辑形式是经验思维成果之意义结构的一般模式 ;包括经验概念、经验命题、经验推理、经验论证等。经验思维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第一个运用自然语言的基本思维方式。运用经验思维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它的历史功绩应充分肯定 ,它的否定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抽象思维是遵循同一律,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操作抽象语词代换,把握对象观象,建构用抽象逻辑结构起来的思维成果的逻辑规律型代换思维。同一律是在变革对象观念的前提下,从同与异的对立中去异取同地把握,代换对象观念的逻辑规律。抽象思维有其巨大的合理性,也有其重大的局限性,它的创造是必然的,它是否定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论抽象思维--自然语言基本思维方式系列研究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抽象思维是遵循同一律 ,运用抽象思维方法 ,操作抽象语词代换、把握对象观念 ,建构用抽象逻辑结构起来的思维成果的逻辑规律型代换思维。同一律是在变革对象观念的前提下 ,从同与异的对立中去异取同地把握、代换对象观念的逻辑规律。抽象思维有其巨大的合理性 ,也有其重大的局限性。它的创造是必然的 ,它的否定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思维引导人们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在不同活动中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最好,这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应该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即杜威称其为反省思维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以反省思维为核心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的过程。一、反省思维的成分1.观察当一个人开始进行反省思维时,便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鉴定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或别人以往的观察。通过观察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些情境是障碍物,有些情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为…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性教育,其核心就在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能力。本文结合古今中外的事实,对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做了探索性的介绍,力求人们对创新教育有一个更为准确认识。  相似文献   

8.
田慧芳 《考试周刊》2012,(52):56-56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使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具体说来,一个中学毕业生应该善于确定已知概念;对基本逻辑联系的涵义进行分类和理解,识别数学语句的逻辑形式;证明论断和发现逻辑错误;组织自己的活动,使之与环境的内部逻辑相符合;批判地、循序渐进地、明确地和充分地掌握基本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春波 《文教资料》2007,4(23):137-139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只是他对全部哲学史所作的总结概括,它只是一般的结果。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只是恩格斯将其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应用于现实历史中的具体论述。恩格斯强调的"现实的历史"的深层含义是"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思维方式"是理解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经典文章我们发现:劝说、建议、主张类文章的逻辑范式,除了我们熟悉的“提出主张→正反对比→照应主张”外,还有“认识→态度→做法”“必要性→可行性→预测性”“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现实问题”“回避事实→开始假设→走入逻辑”等.重视分歧是这类文章的显著特点,因而缘同化异就成了这类文章的逻辑出发点.教导命令、投其所好、一团和气,是这类文章的最大忌讳,因而我们仍须回到《孟子》等经典汲取营养,充实劝说智慧,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是人们构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形式,它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的地域、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一旦思维形式的发展比较稳定,被群体接受,就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导向作用。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形成哲学思想的基础,也从美学的角度反映人的意识形态,体现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在绘画艺术演变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预测实质上是超前思维,它在人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提出了预测思维的构想,并试图从性质、作用、思维过程、思维特征等方面对预测思维进行讨论,并阐述了逻辑思维对预测思维的影响及预测思维与科学假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思维的具体内容一直是人们反对逻辑形式主义的工具,认为形式逻辑脱离了思维的具体内容,不能产生真理,不是真理的逻辑。但遗憾的是,人们在何为思维的具体内容上却远未达成一致意见,有时指思想内容,有时指事物本身,当然,有时也指经验内容。因此理清思维的具体内容,并具体分析其给逻辑基本问题造成的混乱,对逻辑本身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逻辑的本质就是要"抛弃"思维的具体内容,走形式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同异修辞格在各种文学形式,特别是新闻评论、杂文等议论性文体和影视作品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辞格,对于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发挥好该辞格积极的修辞作用、丰富和发展辞格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辩证法、形而上学、形式逻辑和相对主义四种思维方式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借用逻辑方阵图说明四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分析说明了坚持辩证法、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危害性 ,并讨论了怎样才能坚持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知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不断深化的两个阶段 ,知性是理性的基础 ,是上升到理性的必经环节 ,理性高于知性并包括知性于自身之中。知性和理性都属于理性认识 ,都是人类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但二者把握事物的层次、方法、特点、结果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官文书文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定型,曹魏、蜀汉、孙吴羽书飞檄同台共奏。与曹魏相较,吴、蜀牍风相对质实,长期以来,学界对曹魏文章超压吴、蜀也有普遍共识。然此结论乃就整体而言,若以官文书领域的疏文撰作为例,魏、吴以疏横槊谏诤,针锋相对,可谓同中有异,各擅胜场。其大同者,文体功用,创作背景以及纵横议论的辞藻锋芒。其小异者,运笔侧重,体现在对句之比与典事结撰上,即吴疏对句比率最高,行文多融摄今事,魏疏则对句篇数最多,结句典事多类杂用。总体而论,除曹植两篇疏文艺术水平特别突出外,魏、吴谏疏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显化源文本的一些隐含意义,这些隐含意义就包含有语用意义.因此语用显译是翻译的必要策略.语用显译应:显化命题的形式,即消除原文表达的一词多义、结构歧义,使表达所指具体化,添加外在或内在的语言信息;显化交际意图,即通过转换句型和添加语言信息把发话者的意图如请求、拒绝、道歉等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9.
逻辑范畴是对客观现实最一般存在形式的反映,是逻辑思维反映和把握现实的具体真理的基本形式和逻辑工具,因而成为哲学,尤其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原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彭漪涟先生就是当代潜心研究逻辑范畴理论的逻辑学家之一。多年来,彭先生视逻辑范畴为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不断地对其进行深钻细研,并不断地将其研究成果融入辩证逻辑的教学(参见彭先生先后编的《辩证逻辑述要》。  相似文献   

20.
许多学科都十分重视对本学科逻辑起点的探讨,但长期以来公共管理学却没有对此作充分的论证。本文认为,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应为公共物品。作为“物品”,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样对社会共同体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生产、经营、管理、消费的问题;但由于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又具备了“公共”性质,不能按照私人物品供给和管理的机制来实现,而必须由公共权力机构来统一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和“物品”之间的内在张力正是公共管理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公共”和“物品”之间的矛盾也决定了“公共”与“管理”的持续冲突,而后者又构成了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