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钻石趣谈     
钻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珍贵的饰物,它的颗粒越大就越昂贵。一克拉重的钻石,如果质地纯良,价值上百英镑,而同样种类的钻石如果重三克拉,则价值可达六百英镑。一九○五年在英属南非的卡利南钻石矿中发现了一颗巨大的钻石。这颗被称为卡利南钻石的珍贵钻石比世界上目前所开采出的最大的钻石大三倍。它长四点五英寸,宽二点五英寸,高二英寸,重达三千一百零六克拉,呈纯白色。后来这颗钻石被分割成一百多块,最大的一块称作“非洲之星”,  相似文献   

2.
瑰丽的印度大钻石被英国占有已有一百余年。目前,一批锡克教徒正尽心竭力想把它收归印度国王被谋杀了,王后被搞得声名狼藉,为了占有这举世闻名的大钻石,挖空心思、施展计谋者大有人在。这个无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歌星塞尔吉·甘斯布尔还算不上百亿富翁,然而挥金如土的他日前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位老兄竟在接受法国国家电视二台采访时,用一张500法郎的票子去点燃一支蜡烛。他说:“我宁愿用鱼子酱来烤火,也不吃煤灰。”有人说路易十四又回到了人世,原因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哈立德早想把他的宫殿建造得比凡尔赛宫更豪华。当他拥有了巨大的财力时,当然要把梦想变成现实。他希望看到的是:餐厅面积为1万平方米,可以容纳2000名客人,地面全部铺大理石板,走廊两侧再装上玻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算得上是凡尔赛宫完美无缺的复…  相似文献   

4.
大约从公元1500年到1800年这300年间,也就是从达·伽玛到马嘎尔尼这段时间,世界历史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就欧洲面言,它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海上道路,用无数的白银换取了亚洲的茶叶、丝绸、香料等无数珍贵物品。西、葡、荷、英等国为了争夺对亚洲的贸易发生了激烈的竞争。尽管太阳王路易十四和他精力充沛的大臣考尔伯也希望以王家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人和不列颠人一争上下,但是东印度公司的首次远东航行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故而在整个18世纪法国在远东的贸易中都是外于边缘状态的。1515年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的势力曾…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3-93
克里斯蒂拍卖行宣布即将来临的5月28日。香港春季珠宝拍卖上提供一颗101.27克拉的稀有钻石。这颗最大无色钻石是18年后首次出现在拍卖场上,预期拍价600万美元。在2月23~27日伦敦举办的克里斯蒂春拍珍品展中可见其芳姿。“出现在拍卖市场超过100克拉以上的钻石中,仅有3颗是无色的,均在日内瓦售出。而作为亚洲充满活力的市场,提供这次拍卖可吸引该地区众多藏家”。  相似文献   

6.
1981年法国女作家尚德纳戈尔发表了历史小说《国王的小径》。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模仿女主人公自身的口吻,描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后三十年的实际上的王后曼托农夫人一生的经历。尚德纳戈尔把有案可稽的有关记述曼托农夫人的史料,经过提炼、加工,编写成动人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7.
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年。身着羽翼短袍。头带高耸的羽毛饰帽。双臂优雅地两侧展开。整个装束成放射状,金碧辉煌。犹如金色的太阳光芒万丈……这就是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芭蕾舞剧《夜之芭蕾》中扮演日神阿波罗的形象。在该剧中。他站在几只猫头鹰牵拉的彩车上。光彩照人,寓意为人类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太阳。  相似文献   

8.
正法国的让-保罗·马拉(JeanPaulMarat,1743—1793)原是国王路易十四幼弟阿图尔伯爵私人卫队的医生,又是一位科学家。只因他1780年出版的《刑事立法计划》一书被认为具有颠覆性质,遭当局查禁。可能是因为这件事,他开始痛恨现行的社会制度。更重要的是,他虽然出版了《火灾物理研究》《关于光的发现》《电力物理研究》等科学著作,在巴黎的科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却得不到科学院的承认,使他感到遭受有势力的敌人的迫害,决心要变革社会。大革命爆发后,  相似文献   

9.
南非的戴维阿斯钻石公司,成功地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钻石。主持这项研制工作的是R.C.邦斯博士。他合成的这块人造钻石长16毫米,宽10毫米,重11.1克拉,是完全的单结晶。它和工业用的细粒的人造钻石不同,完全可以当做宝石来用,无论体积和质地都合适。宝石用的天然钻石,价值几千万日元。所以有关方面正想用此种人造钻石打入天然钻石独占的做宝石用的钻石领域。拿人造钻石来说,迄今为止最大的是美国塞内拉尔·埃勒克特里克公司合成的8克拉的钻石。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教经中有这样一段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它说的就是世界最大、最名、最古老的钻石之:科一依一诺尔钻石,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山”。今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人们目睹了光芒四射的“光明之山”  相似文献   

11.
约1896年间,由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传人印度。上个世纪初,印度的数部影片均为英国人和在孟买的百代分公司的法国技师拍摄的。1913年,于英殖民统治下的印度诞生了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其导演为“印度电影之父”巴尔吉。该片以西方神话故事为版本,展现东方一个神秘的古老明国度的故事,立刻受到当时盲率超过50%的印度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钻石,与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并称为"世界四大贵重宝石",其最早发源地在印度。直到18世纪,世界上所有的钻石都来自印度,而与印度有关的多颗名钻,如"维多利亚戴比尔斯"、"印度之梨"、"荷兰女皇"、"南方之星"又都与卡地亚这世界珠宝业的翘楚有着各种传奇渊源。当卡地亚遇上印度1847年,29岁的路易卡地亚从师傅那里接手了位于巴黎Rue Montorgueil 31号的珠宝店。路易卡地亚以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L和C环绕成心形而组成一  相似文献   

13.
那是1825年,整个开罗在沸腾。当时,统治苏丹的埃及地方长官慕克·贝将两只长颈鹿作为礼物赠送给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没有谁比法国总领事贝尔纳迪诺·德鲁韦蒂更兴奋的了。当长颈鹿被送到开罗时,他便抓住了这一机会。他知道,埃及的君主们历来有将巨兽赠送给别国君主以表示敬意的传统。德鲁韦蒂当即提出将来自苏丹的两只长颈鹿之一赠献给法国国王查理十世。这将是一件特殊的礼物,因为在法国,人们还从未见过长颈鹿。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立即应允了。但是,接着出现了如何将长颈鹿运往法国的问题。德鲁韦蒂  相似文献   

14.
勇鸣 《世界文化》2007,(10):49-49
萨克管只有160多年历史。1840年比利时人AdolpheSax在店里无聊时把低音竖笛的吹嘴装到一种用按键的铜管上所发明的。1842年,他制造了第一把C调的低音萨克管,得到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赞赏。柏辽兹是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在各种媒体上说萨克管这种乐器最具人性的特点,并且把自己的曲子用它来演奏。到1845年,AdolpheSax得到法国军队的签约,萨克管大量被使用在军乐队中。  相似文献   

15.
1863年新年的第一天,一个男婴诞生在法国巴黎乌迪诺街20号,由于父母的贵族身份,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承袭了家族的男爵封号.在法国的贵族等级里,男爵只是最普通的爵位,而这个名叫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孩子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现代奥运之父",其盛名甚至远超法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国王.从20多岁开始,他就在人们的嘲...  相似文献   

16.
在1787—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随着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国王被处死之后,10月14日,他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也被交付革命法庭审判,两天后也被送上断头台。“也许几天之后”,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道:“巴黎就已经几乎不再有人记得昔日的法国王后安托瓦内特被斩首,以及她的尸体在玛大肋纳公墓的情节。……不久,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把他的老师为学校演出而创作的戏剧手稿藏了起来。他无意中保存的这部手稿竟是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一部著名的戏剧原稿。这出历史短剧名为《国王查理二世》,讲的是国王在他父亲被处决后逃亡法国的故事。这部手稿已于1988年12月15日在伦敦索思比拍卖。奥威尔的这出戏剧是1932年他在伦敦市区外海斯镇私立霍桑中学教书时创作的。后来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出版时,作者将名字由  相似文献   

18.
公元1731年,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詹金斯在从西印度群岛返航途中,被西班牙海岸警卫队拦截,抢走货物,西班牙指挥官还割掉了罗伯特的一只耳朵。罗伯特·詹金斯回到伦敦后,将这一情况报告国王,并把装在皮箱里的耳朵出示给国王,国王当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在1739年,这只装在皮箱里的耳朵被转到下院传看后,群情激愤。英国便以它为借口,向西班牙宣战,实质是想夺取西印度群岛。这就是有名的“詹金斯耳朵之战”,战争直到1748年才结束,结果双方不分胜负。耳朵引起的战争@承骐  相似文献   

19.
1524年,意大利人维拉查诺受法国国王雇佣,试图从海上往西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他的船沿着北美洲东海岸航行,途中发现一条大河从两山之间夺路而出,奔流入海。入海口水位很深,他不敢把船驶入河内,而用一条小船划进海湾。维拉查诺便是第一个访纽约湾的白种人。然而,真正发现纽约还是在1609年。英国冒险家哈得孙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也想试探由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法国于1685至1690年间称霸欧洲。然而,随后即开始对连年不断的战争感到厌倦。王公贵族们在凡尔赛宫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穷人们则不胜压迫之苦。路易十四随着年事越长,越不能容忍与他相左的宗教与政治。作家们群起攻击路易十四的错误政策与弊端,文学便成为对政治与宗教的评论。让·德·拉布吕耶尔(Jean de La Bruyere,1645—1696)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他将格言式的短文与刻画典型人物的小品收集为一部《品格论》(1688)。这是一部针对社会时弊的尖刻评论集。圣西门(Louis de Rou(?)oy,Due de Saint-Simon,1675—1755)也抨击路易十四的政策有害于法国。他写的《回忆录》在他死后才得以出版。其他18世纪的作家也揭露了王室的一些丑闻。1715至1774年在位的路易十五是一个庸懒自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