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9年10月7日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三人共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以表彰他们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相似文献   

3.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在原子水平上构建起核糖体的晶体结构,揭示了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关键机理:肽键生成机理和蛋白质翻译的高精确性.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对开发新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世华  陈伟 《新高考》2010,(1):40-43
知识背景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7日宣布。因为“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三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工作,分别采用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方法绘制出3D模型来体现合成核糖体的戍千上万个原子的位置,他们绘制的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新抗生素的研制,以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5.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工作.本文简单阐释了真核转录的研究历程,重点介绍了科恩伯格在分子水平上展示真核细胞中双链DNA到mRNA的转录过程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核糖体是除哺乳类成熟的红细胞外.一切活细胞中均有的。核糖体是最小的细胞器,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核糖核酸(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将所有的生命中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分子工厂。  相似文献   

7.
1背景资料 1)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7日宣布,3位分别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Ada E.Yonath)因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该奖项.  相似文献   

8.
一、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解读人们常说,少做表面文章.不过,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却在表面化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他不仅开创了表面化  相似文献   

9.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儿童的视角引领学生解读课文,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前置性解读、对话性解读、想象性解读,都能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密切对话,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部关于遗传学的简单历史,从孟德尔遗传定律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不乏合纵连横与斗财斗智,但完美合作的背后又存在着相互拆台。这也是一部关干科学天才的有趣故事,他们是天才,但同时也是普通人:有人信仰宗教,有人喜欢越野机车,有人酷似摇滚乐手……这还是一部包含了轰动一时的社会经典案例全集。  相似文献   

11.
张鹏 《高中生》2014,(4):54-55
时光被匆忙的脚步拉长,眨眼间,我大学毕业已经快两年了。回想起高中那段带着酸甜苦辣的奋斗日子,回想起大学里那个对生物技术专业充满无限热爱的自己,我的记忆里便沉淀着无数的美好与感动。现存,我就职于一家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着一份温暖的心情写写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见解。走进温暖记忆的站台,让我们一起品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中英雄形象、一“笑”一“问”和词人人生困境的对比解读,发现苏词追比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将才周瑜,流露出风流自赏、心忧天下的文士情怀。辛词追慕孙权与刘裕两位帝王,表现出不满于现实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态度,流露出英雄末路的悲凉。而两首词在一“笑”一“问”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叹老嗟卑”的心态以及年老无为的生命隐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苏轼选择了对生命的自我“放逐”与释然。辛弃疾却在失意人生中依然坚守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带着家仇国恨的沉重枷锁。苏辛二人不同的选择反映的是词人丰盈的生命本身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储广林 《青年教师》2006,(12):25-27
阅读是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文本的情感,并通过对话实现视野的融合,生成新的意义。对话,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更是感情交流,在对话中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在对话中构筑情智语文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14.
保罗.科埃略在《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积极地完成自己"独特之生"。这一对于死生的理解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向死而生非常接近。韦罗妮卡沉沦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本真自我而决定自杀。在维莱特精神病院她经历的死亡意识实验,却使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实现了生命从沉沦到本真生存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李红 《生物学教学》2007,32(9):33-35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分子与细胞》,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将细胞看做基本的生命系统,按照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顺序来建构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本文对建构这一体系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各章节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如何体现生命系统的特征进行解读,并提出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学主流中,文学审美生命意识以文明化后的阴柔意识为主,而生命原始血性的狂野和自由却很少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本文从生命的原始野性角度粗略探讨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狂野与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黄义 《成才之路》2009,(20):40-41
有些东西曾让我们深深感动,但我们却难以将它表达出来。比如,当我们为《春江花月夜》所感动的同时,我们却没办法说明诗中的水光月色、宇宙人生和游子思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很多人努力地尝试各种形式的表达。他们用色彩、用音乐、用舞蹈,但往往只能再现其中一个主题,通常是景色或相思。这样的表达使我们原本复杂的感情变得明晰,但那决不是我感受到的《春江花月夜》。我相信,这些都与主题无关,  相似文献   

18.
何谓生命?看似无须询问不言自明,其实不然.正如著名的“我是谁”的发问一样,是严肃而艰深的哲学问题.无须征引众多哲学家的论述,肤浅地说即有本能的生命和理智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和文化的生命,残缺的生命和完整的生命(指肢体)等等.“士可杀不可侮”,可杀的是肉体的生命,不可侮的是信仰和气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中的“生命”似乎也是指肉体的物质的,但爱情和自由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即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9.
尹玲玲 《现代语文》2013,(10):35-36
欧阳修先生曾写过一篇《秋声赋》,在这篇文章里,他从感慨秋声到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而身边的童子却垂头而睡,只有那秋虫唧唧,似乎在伴着欧阳子叹息。在我们的人生中,究竟是该做那个心思细腻、感伤于怀的欧阳子,还是做那个垂头而睡的小童呢?读欧阳斌先生《生命的暗示》,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0.
冰心先生的《谈生命》是一篇富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式散文。这篇情感真挚深邃、文笔清新柔美的散文,因发表于小而冷僻的铁路管理刊物《京沪周刊》而遭致长期湮没。而现在,它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走进师生的世界时,怎样解读它才能聚焦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呢?基于这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