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应指那些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的文字或情节。“闲笔”不闲,因为它们在文中或延伸补充,或衬托渲染,可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虚实相间,摇曳生姿。这样的“闲笔”亦可称为“妙笔”。刘静老师《基于〈藤野先生〉的“1+X”教学设计》以“研究‘闲笔’的妙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闲笔”、理解“闲笔”、品味“闲笔”、运用“闲笔”,整合阅读三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我的母亲》,并将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较好地实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构思新颖、实用,可谓教学设计上的“妙笔”。  相似文献   

2.
怎样确定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小桔灯》有什么难点?粗粗一看,似有若无;细细一想,不难发现:①文章写的是小姑娘的故事,为什么用“小桔灯”作标题?既然用“小桔灯”作标题,为什么写小桔灯的文字那么少?有人说“小桔灯”是本文的线索,小桔灯的文字这样少,能称之为线索吗?②小姑娘为什么说“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胡大夫就会来?胡大夫和她们家是什么关系?作者写这一点意图何在?③小姑娘年方八、九,未谙世事,为什么能够说出“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好  相似文献   

3.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作文教学有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不少学生在习作时,不会正确运用对话形式,有的学生文章中的人物全是“哑口无言”,即使偶有两句不痛不痒的对话,也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关。有的同学作文中虽塞满了人物对话,但是形式单调,通篇是你说、我说、他说。“一说到底”的对话,挤占了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同样不能表达文章的中心。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专项的对话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具体分五个步骤。一、朗读对话悟形式语文课本中,人物对话的形式,文字表达的方式是生动多彩的,在…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研读了《语文月刊》2014年第6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一是印江苏老师的《难文浅教,让学生收获幸福》,一是黄翠、陈学敏老师的《探讨“浅文深教”式教材处理艺术》。客观地说,二文是文本教学中每每遇到的一个问题相对的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难文与浅文有相当的启迪意义。让我惊叹的是二文都不约而同地言及如何处理作品“闲笔”的内容,前文主体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后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是“闲中有趣:闲来之笔赏新趣”。看似闲笔而不能闲置,笔者也想对“闲笔”的准确界定与解读方法作一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的语言很平实,没有冷僻的字词,但是平实的语言却很难真正读懂。文中的语言,有的是“步步紧逼”,有的是“绵里藏针”,有的是“弦外之音”。而只有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才能更好地领会文中的“我”的机智沉着、义正辞严和爱国热情。所以,在疏理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对话”,关注大胡子教授与中国留学生“我”之间那场极为精彩的对话语言。  相似文献   

6.
片断实录一、从人物言行看人物性格师:“小姑娘”为“我”送行时,哪些动作和语言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生:“小姑娘”制灯的动作反映她心灵手巧、处事镇定。师:能否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生:文章运用“拿”、“穿”、“挑”、“点”、“递”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小姑娘”制灯的经过。从“小姑娘”的动作中,我们能看出她心灵手巧、处事老练的性格。师:哪个地方能体现“小姑娘”乐观的性格?生:“我”与“小姑娘”话别时“小姑娘”的语言很能反映她乐观的性格。“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说明“小姑娘”坚信家…  相似文献   

7.
怎样确定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小桔灯》有什么难点?粗粗一看,似有若无,细细一想,不难发现,文章写的是小姑娘的故事,为什么用“小桔灯”作标题?既然用“小桔灯”作标题,为什么写小桔灯的文字那么少?有人说“小桔灯”是本文的线索,小桔灯的文字这样少,能称之为线索吗?小姑娘为什么说“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胡大夫就会来?胡大夫和她们家是什么关系?作者写这一点意图何在?小姑娘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9.
魏东亮 《语文天地》2012,(12):23-24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  相似文献   

10.
《故乡》用第一人称写法,全文主要是通过“我”叙述故乡的变化和“我”的感受。其中运用了许多对话:有“我”与母亲的对话;“我”与闰土的对话;“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以及“我”与宏儿的对话等。作者是怎样设计和安排这些对话的呢?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一、在大段叙述性语言里,适当插入一些对话,往往能起到调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故乡》一开始,便通过“我”的叙述,描绘了故乡的破败景象和“我”的失望心情,还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我”与母亲的会见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文章如果就这样一直叙述下去,未免显得平淡、…  相似文献   

11.
红星 《现代语文》2004,(6):43-43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正文结束后的补…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去听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讲课老师和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讲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讲课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话音刚落,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早已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起来。可是一个小姑娘没有读,举手示意有话要说。讲课老师轻轻地走到小姑娘面前,弯下腰,只听见小姑娘在讲课老师的耳朵边,慢慢说道“:老师,…  相似文献   

13.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4.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5.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有这样一节记叙:贾雨村与门子正在私室密谈,门子献出护官符,雨村尚未看完,忽见传点来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忙具衣冠接迎,“有顿饭工夫方回”。这节记叙中“王老爷来拜”和“有顿饭工夫方回”,乍看似与全文关联不大,属于可有可无的穿插,是个闲笔。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非但不是闲笔,而且还是十分精彩的妙笔。它妙就妙在——第一,暗示了此案背景。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王老爷”,这“王老爷”是谁?文中没有交代。我们把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但有时又十分有趣。仅以“笔”字为例,它就有许多趣称。我认为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了解一下“笔”的趣称是大有裨益的。现介绍如下: 有感而发的短文叫“随笔”;无拘无束地写来叫“信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意在言外的文字叫“曲笔”,精雕细刻的文字叫“工笔”;为后段埋伏线索叫“伏笔”,引人入胜的文字叫“妙笔”;特别精彩的文字叫“神笔”,遣词造句的风格叫“文笔”;集体拟定一人写叫“执笔”,字句笔画不好叫“败笔”;多余无用的文字叫“赘笔”,与题意不紧的话叫“闲笔”;旧时诉讼的…  相似文献   

17.
《茶花赋》的开头,作者先不写茶花而是宕开一笔写海外怀念祖国,盼望得到一幅能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画。这看似闲笔,可是读完文章后,就觉得闲笔不“闲”。这样写,在读者方面能引起悬念;在结构方面能掀起波澜,增加层次,在有限的篇幅里增添更多的容量,从而使文章更有生活真实感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在网上看到著名学者刘某某的一篇博客文章,文中记录了某天晚上十点左右,他在广州地铁上与一个上高中的小姑娘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他问小姑娘为什么那么晚了才放学回家,小姑娘对他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很显然,刘是第一次知道现在很多学生每天必须早出晚归上学的情况,他由此对学生们严重的睡眠不足,以及超负荷的学习状况表示了极大的愤怒,觉得这种状况是对孩子身心  相似文献   

19.
充分地读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使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老师则是导演,组织、引导、点拨、调控、激趣,使学生主动地读,兴趣盎然地读。比如,教学《拾贝壳的小姑娘》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一是初读感知。运用“当画家菖菖时,小姑娘菖菖”的说话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二是再读感悟。借助“小姑娘真菖菖啊!”的句式表达出“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这样的感叹。三是研读深悟。抓住小姑娘神情变化的语段,仔仔细细地品味,从而去发现、去领悟小姑娘等待的不易以及人性的善良…  相似文献   

20.
为智慧加分     
一次,学生做补充习题时,读到一篇题为《儿童智慧》的小文章——小姑娘,只有5岁。一天,她拿了一朵刚摘的花给我看,靠近花蕊中间的花瓣上,有一粒草籽般的小黑点。知道是什么吗?”小姑娘问我。我拿过来凑近看了半天,像研究人员一样。“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请教,“这是什么东西?”“是蜜蜂屙的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