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后人誉为忠君代表的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却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不想从政而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在等待贵人来访。诸葛亮在年轻时就以管仲乐毅自比,而管仲乐毅都是从政之人,且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如果他不想从政又何必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让自己美名在外,而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找个隐蔽的地方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才是真正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再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也正是他关心政事的表现,同时也显出他超人的智慧。试想,一个对政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会如此关…  相似文献   

2.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是怎样为刘备所识?这举荐人才的第一功,应该归于“回马荐诸葛”的徐庶。故后人有诗赞曰:“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诸葛素有大志,在卧龙冈结草为庐,耕读待时,“每自比管仲、乐毅”,常怀用世之心,可惜“时人未之许也”。当时,徐庶被曹操伪造的家书骗去许昌。临行,刘备一送再送,徐庶已去远,刘备仍凝泪而望。忽然,徐庶拍马而回,只为了一件事———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将信将疑,问徐庶:“此人比先生…  相似文献   

3.
一部气贯长虹的《三国演义》让我饱览了蜀国名相诸葛亮的风采:羽扇纶巾正气凛然,绣口一吐就是蜀国半壁江山。让我们再度枕着飞流直下的沧桑,走进历史,走近诸葛亮。“自古雄才多磨难”,孔明幼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黄巾起义爆发后,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避难,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早年的苦难生活,养成诸葛亮早熟的个性,他严谨,周密,对自己颇具信心,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看出他自己对未来仕途期许极高,绝非如《前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名士派”。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也曾记载:一日,诸葛亮对徐元直等表示:“你们将…  相似文献   

4.
模拟题一一、1.(略)2.D3.B4.a:删掉“突然”或把“骤降”改为“下降”b:把“预备”改为“将”或“预计”5.(1)直挂云帆济沧海(2)山重水复疑无路(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示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如: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对刘备忠心耿耿。孙悟空,取经路上历经千难…  相似文献   

5.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6.
晚上,月明星稀,我独自一人在路上漫步.这时,一个人影出现在我的眼前.定睛仔细一看,原来正是被称人们为"奸雄"的曹操. 我走向前,微微行礼道:"这不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曹孟德先生吗?"曹操笑道:"不敢当,不敢当,只不过有些微造诣罢了.夜深人静,明月当空,如此美景,你我何不一块散步?"于是,我和曹操便漫步庭中.看着他,我试探性地问:"孟德先生,你一心想统一天下,施展雄才大略,可曾后悔?"他转过身,一字一句地说道:"有何后悔!我的理想,便是如此.或许我理应本分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不愿就此碌碌无为!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这样?"  相似文献   

7.
古代士人亲治农事,多是仕宦无着的布衣所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当年受顾蜀先主之前的情形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虽是有意避世,终归是不做官才可以躬耕的.也有逃官或遭贬得以躬耕的,前者如陶渊明,后者如苏轼.陶公为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能忍受衙门的拘束生活,挂冠去职,去过他那“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归国田居五首》其三)的躬耕生活.对此,陶公倒是很乐得的.  相似文献   

8.
夜,草船中———鲁肃:“这样真的可以借到箭吗,孔明先生?”诸葛亮:“相信我。”鲁肃:“我还是有些担心……”诸葛亮:“没必要。”鲁肃:“可是,你不觉得船里越来越热么?”诸葛亮:“这么说起来是有一点啊……有什么不对劲吗?”鲁肃:“是啊,天黑,我担心敌人射的是火箭……”诸葛亮:“哎!?子敬……你会游泳么……我不会……”中军大帐———诸葛亮(戴上眼镜,翻开点名簿):“张艺谋!”众将:“……”诸葛亮(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点名簿):“张艺谋何在!”众将:“……”魏延:“军师……应该是张翼德吧?是张翼德……”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厌恶…  相似文献   

9.
搞笑三国     
草船借箭草船中——鲁肃:“这样真的可以借到箭吗?孔明先生?”诸葛亮:“相信我。”鲁肃:“可是我还是有些担心……”诸葛亮:“没必要。”鲁肃:“可是,你不觉得船里越来越热么?”诸葛亮:“这么说起来是有一点啊……有什么不对劲吗?”  相似文献   

10.
一、一顾,略读材料激诚意[片段]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认识了刘备等人。老师这儿有一段文章也是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你们好好地读一读,看看哪些句子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出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相似文献   

11.
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在总结课文时,均设计了一个问题。 第一位老师问:“《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课堂里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所答也  相似文献   

12.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鱼》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活鱼、观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鱼的特征。此时,按教学要求已经完成了新授任务,但学生兴趣仍然很高,我便再次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有的问:“鱼是怎样睡觉的?”有的问:“飞鱼是靠翅膀飞的吗?”有的问:“泥鳅属于鱼类,为什么有时能生活在岸上?”有的问:“乌贼、章鱼不是鱼,它们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曾玲 《南昌教育》2007,(9):33-33
一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今天是休息日,不上课,诸葛亮的女儿诸葛明珠快乐了一天。可到了晚上,诸葛明珠把快乐收了起来。诸葛亮问女儿:“你为什么发愁?”诸葛明珠说:“一想到明天又有作文课,我的头皮就发麻。”“你这么害怕作文课?”“只有在做梦的时候我才不害怕作文课。”“你做过这样的梦吗?”“做过  相似文献   

16.
幽默笑话     
《中等职业教育》2004,(19):38-39
做梦有位患者到医院求诊,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患者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是头 牛在吃草。”     医生便说:“你放心,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做梦, 梦境和现实是不一样的。”     只见那位患者紧张地说:“可是……可是……我起 床时发现我床上的草席不见了一半。”                                (李明提供) 日行一善 床 单    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   塞顿夫人怒气冲冲地闯进洗衣店,要求见店主…  相似文献   

17.
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及结果。因此,导读本课应紧扣“借”字。在读写训练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和有胆略。一、扣“借”字揭题,整体感知明确题意是利用草船去借箭,中心词是“借”,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借”字来写的。读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二、循“借”字识中心,深化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划出并讨论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  相似文献   

18.
可乐专卖     
口吃某监考老师有些口吃,考场上他发现一学生偷看,便气急败坏地吼道:“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此言一出,站起了五个学生。好心一学生:你把我的衬衫拿到哪里去了?”同寝室的哥们儿:送洗衣房了。”我的天哪,我把历史的全部要点都记在袖口上了!”汗水的发源地理考试的试卷上有题问: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发源地在哪里?”小明不知道,急得头上直冒汗,于是得了启示:汗水发源于头上。”奇怪的化学式某校化学考试时,甲偷偷问乙说:“水的化学式是什么?”“H2O。”结果甲在试卷上写:hijklmno。乌龙答案生物考试,有题问:…  相似文献   

19.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比如齐宣王是野心很大的君主,总想称霸诸侯,却不愿施行仁政治理国家,孟子就常和他辨论。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去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朋友?”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法官不能办案,那应该怎样对待他?”宣王说:“免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样办?”这时候,齐宣王看看左右的臣子,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相似文献   

20.
我教的一个高中班学生,是从农村中学选拔来的,他们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但课堂上个个不肯开口答话,被提名起来回答问题时,总是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或低头不语,或支支唔唔。看了真叫人着急。怎样打破这种“问而不答”的僵局呢? 我利用课余时间接近学生,找他们个别谈心,了解到在课上不愿开口有几种原因:不敢,不愿,不会,“随大流”(看别人不说,自己也就不说了)。我首先从密切师生关系着手,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活动,打球,讲故事,拉家常,使同学们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