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公共安全机制日趋瓦解,清廷难以维持地方统治;遂行“新政”以求自保,广西省府桂林亦受其影响.另外桂林城市近代化转型及其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迫使广西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在桂林兴办近代警政消防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3.
警政建设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深远。受风气闭塞、财政窘促、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清末甘肃的警政建设成效有限,与沿海内陆一些先进省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但主其事者或力图振兴,或迫于严峻的社会现状,或迫于来自中央的压力,各种警政措施无不无因陋就简地开办起来了,其中虽不乏虚应故事者,但这一仿效西法的新政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开近代甘肃警政风气之先,对当时闭塞落后的甘肃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化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警政的创建,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既适应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的要求,又符合了西方先进政治文明的导向。芜湖作为一个在安徽创办巡警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其近代警政的创建和发展,正是适应了城市开埠后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清末警政的认识。作为清末安徽权威的政治百科全书,《皖政辑要》详实地记录芜湖警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我们对此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清末,为维护封建统治,广西地方当局遵照清廷的命令,创办了近代警政.广西的警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代警政毕竟是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产物.中国的封建社会环境难以适应它的成长,广西近代警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6.
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大批日本教习执教于中国新创办的师范学堂中,推进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日近代教育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师范学校大量聘请日本教习的原因、分布状况,考察其教学活动及所授课程等,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清末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清末新政都是在国际、国内背景十分相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变革的外生表象,看似如出一辙,而实际上,在改革的内容、目的和历史作用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9.
1905年和1906年,三宅喜代太和饭河道雄相继来到河南省,分别执教于河南高等学堂和河南优级师范学堂。这两位日本教习在河南主要从教于数学、理化、日语等新式学科,为近代河南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清末创办警政,小说戏曲管理在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管理法律三个主要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变革。管理人员方面,警察成为小说戏曲管理法定的主要力量,开始结束传统文艺管理人员驳杂的局面;管理理念方面,官方的小说戏曲管理开始从以禁为主的管理理念向禁止、保护和扶持三者结合的管理理念转型;管理法律方面,伴随国外警察法的移植和吸收,小说戏曲违禁属于风化违警罪,最重的处罚是罚金或拘留,小说戏曲违禁判罚实现了轻刑化。清末小说戏曲管理执法力量从差役到警察的更替,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法律、理念的建立和变迁,是中国传统文艺管理制度开始近现代变革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日本教习是近代中国教育体系建构过程中应时出现的特殊群体,自1902年开始正式受聘清国,至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覆灭历经十余载,渡清人数达至千人以上。他们在中国尚处萌芽期的蒙养院,各类初、中、高等学堂从事教育活动,教授多门近代科目,不过在日本教习与学堂间催生的各类龃龉、赴日留学生渐次归国、西方教育势力涉入及明治政府态度漠然等诸重背景的交糅下,日本教习最终由盛至衰退出中国教坛,成为影响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群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作家获取日本学经验的自觉努力体现在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专注于异域。学经验”的“革命”却付出了规避生存实感的沉重代价,于是,在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热烈场景之中,中国小说艺术本身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一学史的重要事实提示我们应当重新估价生存“体验”之于中国现代学发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革过程中,日本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习样板。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向日本学习,借以富国强兵,几乎是朝野上下的一致呼声。随着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日本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全面介绍,清末的所有改革差不多都会不同程度的从日本吸取营养。1901年后清廷推行法制改革,日本自然又成为借鉴的一个蓝本。从1901年到1911年的十年间,日本的法学著作大量涌人中国。中日法学文化的交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考察清末对日本法学文化的引进途径、内容及其对晚清法律改革的影响,无疑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拓展了对清末新政文化源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国民性批判"是"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发端于晚清,是当时改良派发起的启蒙新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一词的来历,梁启超、邹容等人的经历和日译本《支那人气质》的流行来看,中国国民性批判思潮的产生与日本的明六社、政教社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但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各自的国民性批判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日本重在批判伪恶丑,而中国则重在批判"奴隶根性"。前者把保持民族独特性看作是一个文化问题,后者则把塑造独立品格看作是解除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即是个政治问题。这就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救亡图存,维系统治,以日为师,派出大批官绅考察教育.在他们的考察日记中,对当时日本教育的宗旨、特点、学制、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记录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制定,转变学风,创办新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聘请外国教习等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教育的转型和近代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后,大批优秀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满怀救国之志,东渡日本留学,出现了一股留日热潮。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推动、清政府的政策支持、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以及日本政府的政策吸引。当时人们把留学和救亡结合在了一块,形成了一股留学救国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