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小说<廊桥遗梦>在美国出版,立刻引起轰动,一连三年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后来,被译成35种语言,印数高达1200万册.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2.
伤春悲秋化是我国古代学的显特点之一。家国同构是它的隐形结构、伤春悲秋作为内容只有盛载于这个框架这中有意义。李清照词《声声慢》就是以家国同构作为隐形结构,以愁的渲染烘托作为内容和显形结构,演绎归纳出她人生之大不幸的,因而该词超出了一般以愁咪内容的作品而历久不衰,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3.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之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从这部巨作之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当下,更应该从多维角度如哲学的高度、政治学的角度、价值论的角度等认真地解读之、应用之。  相似文献   

5.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从“不变”与“变化”、“希望”与“失望”、“逃避”与“对立”三个角度解读《祝福》,能使学生从作品的双向对立性中体会多元而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6.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诗歌主题鲜明,意蕴深邃。探索诗中的声韵形式,对诗歌进行审美解读。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诗歌的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成熟之作<抵达之谜>记录了他在"古老的英格兰心脏"十年生活的感知,包含了作者对文化自觉的认识,标志着作者从边缘走向中心,"抵达"了英国文学经典的行列.本论文关注<抵达之谜>独特的创作技巧,从形式上阐释作品的内涵.首先,<抵达之谜>模糊了传记、随笔与小说的界限,呈现出文体杂糅的特征.传记因素能真实传达离散者的生活体验,而虚构的特征使得人物和背景的象征意义得以呈现.其次,对同一话题的不断修正从形式上体现了来自殖民地的作家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改变认识的学习过程.同时,奈保尔将绘画艺术转化为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文学想象也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形式魅力,而作品的环形结构及人物、事件的互见也使<抵达之谜>呈现平衡的美.  相似文献   

8.
童志国 《学语文》2023,(4):88-90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由于先生在文中寄寓的情感较为复杂,再加上鲁迅式独特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手法,所以该名篇一直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若能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还原等路径,梳理出鲁迅在文中曲折强烈的情感变化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读懂鲁迅,并掌握通过言语形式解读文本内涵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索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美学层面来看.《我与地坛》具有深刻的意蕴美、生动的形象美和凄婉的遗憾美.  相似文献   

10.
《诗经·蒹葭》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多源自其文本形式而非内容:《蒹葭》在文本语言上的非特指性产生了巨大的想像与艺术再创空间;《蒹葭》把自然界的物理时空转化为虚拟的心理时空,通过时空的拓展来表达歌者内心深蕴的情感;《蒹葭》还体现了中国诗歌原初的声音诗学,通过歌声的反复咏唱来表现心中浓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学作品的形式是作品产生意义的基础,学的情感、内容、思想无不存在于形式之中。现象学美学的重要代表人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指出:形式与意义、形式与感性、形式与情感都是合一的,形式使对象获得意义。“形式是作品的灵魂,就像灵魂是肉体的形式一样。”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学的本质所在,而优秀的作品总能通过美的形式将读带入感人的境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形式的分析和研究,从形式中发现人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结构态势,进而把握本的深层意蕴以及审美意义。作品形式分析的方式有很多,从大的方面说包括语言学分析、叙事学分析和体学分析。而诸多具体的形式分析方法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作品形式分析中逐渐地了解、运用和掌握。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有许多情感与形式熔铸成的经典之作,《背影》即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让我们不读这本书。  相似文献   

13.
《廊桥遗梦》与《渴望激情》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中年人的婚外情,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如出一辙,即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家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牺牲,使两段本来有悖道德规范的婚外情变得美丽而感人,两位女主人公更是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她们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中年妇女的观点,文章分析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理由,以及她们在回归道路上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4.
作家张远山将现代诗命名为“自律诗”,指的是形式自律,就是每首诗的形式,都被这首诗自身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所规定。古典格律诗是他律诗,就是被外在而且是先在的格律限定了形式自由。当然,现代自律诗如果仅仅摆脱了他律诗的外在形式规定,却没有与内容完全和谐的形式自律,那就不仅没有获得真正的形式自由,反而失去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祥勇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一《活着》在上世纪末是被炒得很火的一部小说。1998年曾长时间名列席殊书屋畅销书榜首,也曾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时隔五年,等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我才怀揣一颗平常心认真地“活”了一次。挥霍了不少廉价的同情,倾洒了几多伤感的眼泪,仅此而已。失缺了数年前读《古船》时的心灵震撼,徒增了几分迷惘的痛感。一个偶然的机缘,当我从书架上抽出《存在与虚无》时,突觉脑际灵光一现,直觉告诉我,我误读了《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面对所有的亲朋一个个先后离他而去后…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文学是对欧洲在亚洲,非洲,中东,太平洋及其他地方殖民的知识话语的回应。后殖民文学探讨一个国家或民族脱离殖民后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尤其是被征服的殖民地民族的政治和文化独立。该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杂糅来解读作品《耻》。除了讨论杂糅,作者也将介绍西方学术界的后殖民研究。  相似文献   

17.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长篇史诗《列王纪》是波斯古代神话、英雄传说和前伊斯兰时期历史故事的总汇 ,在伊朗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向被视为勾勒古代轮廓和记录王朝兴衰的权威著述。本文通过审视《列王纪》的神话图像 ,指出该史诗起首的部分叙述纯属虚拟而不足凭为古史源头。继之 ,在纯然形式的范畴内对史诗此一部分的内容在情节架构、叙述方式、形象塑造和时空关系的安排等层面进行了解析与勾描  相似文献   

19.
杨旺 《考试周刊》2014,(80):27-28
《白鲸》是19世纪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作者麦尔威尔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白鲸》不同的意义,这部作品至今还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白鲸》错综复杂的结构和多意义象征的特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对《白鲸》象征手法的分析,尤其是剖析各个要素在作品中的不同象征意义,能够体会到象征主义对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维莱特》是夏洛特·勃朗特继《简·爱》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维莱特》小说中两种“看”的模式,指出宗教信仰的男性特征,揭示小说对父权制的批判以及女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