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时事资源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即时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且可以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智慧,对于发挥课堂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民 《中学生电脑》2014,(11):48-49
时事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些报道具有及时性、新颖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因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引入时事资源,提高德育的效果。首先,在课前鼓励学生搜集时事材料,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中引入时事讨论,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然后,在课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开辟德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种教育信息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培养,进行了教育信息与品德课程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教育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师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新的互动方式的改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教学与社会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科目,小学是学生性格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加强思想品德和社会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随着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如何正确运用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面的应用,也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密不可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应用,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情感教育,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法,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学习和感知的机会。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情境,规划体验式探究路线,开展丰富的体验式活动,从而调动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合作模式会使学习增值,打破以往的教学桎梏进行创新式教学,它可以令课堂变得有趣,学生也会积极参与进来,学习效率与班级平均成绩都会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也占了重要一部分,有必要采用合作教学来开展实施课程。本文则重点描述了小组间合作的内容,以及如何在此种合作模式下能够合理地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中。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学科,承担着培养时代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教师制作、上传视频和下发导学案,课前学生自学视频、做导学案,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探究,形成竞争互动学习机制,转变传统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由原先的灌输式转为互动式,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可以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先自学、再讨论表达的形式,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树立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这对于思品教学无疑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对学生品德形成有促进作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89):117-11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到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阶段,在此阶段,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在文章中,本人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例,从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过程和攻克教学难点这四方面入手,就如何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能显著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结合教育感悟,对此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他的教学应重在一个“开”字,即不仅在教学空间、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开放性,而且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眼界开放。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6,(2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才能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从原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要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有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课堂辩论、实践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王燕妮 《广西教育》2014,(33):76-77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一、捕捉教学中的矛盾点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