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维载 《中国教师》2012,(20):61-62
<正>"教书育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向"完整人"的发展。但当教学逐渐变成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任务时,教育就慢慢丧失了其本来的品性。怎样在教学中实现教育的价值?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积极的期待是快乐的源泉"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结论。孩子的成长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个案:"天才少年"的"天才情结"? 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平时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孩子近来情绪波动厉害,成绩骤然下降.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幼儿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才宝贝"中国创始人刘慧琴女士,在天津举办育儿专题讲座。她指出,早教不仅要教孩子,家长的角色定位将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爱他,就给他最好的教育——很多年轻父母这样想。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适合您的孩子?父母如何  相似文献   

4.
谢奇华,长沙市博才卓越小学校长。他喜欢孩子,从18岁走上讲台,痴迷教育20年。曾获得市友谊科研奖区十佳青年区十佳管理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提出美的教育理念,号召小朋友心为美好的一切而跳:养成美(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寻找美(有益有趣)的学习方式,发现美(新鲜好玩)的世界,读美(经典优美)的书,写美(充满创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夏影 《课外生活》2020,(5):46-47
同学们,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天才少年"呢?他们虽然年纪很小,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比如绘画、数学、舞蹈、音乐……他们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些"天才少年"也承受着我们普通孩子意想不到的压力呢。  相似文献   

6.
去年5月,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被一款奇异的设计吸引住了,提出要见见设计者。没想到设计者竟然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胡铃心。温总理跟胡铃心交谈了5分多钟,语重心长地鼓励他今后要再接再厉,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在看朱永新先生的《中国新教育》(下称《新教育》)时,常常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在中国,没有谁会比一个学生的家长更能体味当下教育的酸甜苦辣.你不情愿应试教育绑架自己孩子童年的快乐,却又恐惧不按规矩来他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并进而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失足落水.这种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无奈和纠结,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感吧.  相似文献   

8.
本书收集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林斌、童欣、张黔等30位工作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领域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曾经都很普通,在学习上甚至没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这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它的主旨不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而是教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相似文献   

9.
胡铃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中学到大学,他获得十多项科技竞赛的重大荣誉。"如果是鹰,必定要到蓝天翱翔。"他把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教育"拯救孩子"的呼声和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的呼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教育缺少教育科学普及.教育创新的前提是"教育科学化",实现教育创新依赖于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科学首先要在学校普及,教育科研是学校普及教育科学的最佳选择,教育科学普及的目的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程路 《人民教育》2012,(24):48-52
教育不是多多益善的,过度的教育往往是对孩子身心的一场掠夺。一、2012,患上深度焦虑症的小学教育。94分,班上倒数第四名——陈耳的孩子小学一年级考了94分,小学阶段没有公开排名,家长一开始还挺开心的,不料老师却说:"你的孩子要加加油哦,班级倒数第四!"家长高呼:"94分还是倒数,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是天才吗?"①"90分,该不该打"——无独有偶,另一位家长网上发帖说,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考了一个90分,位列班上倒数第五,他询问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知道的"赏识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是在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周弘认为,所谓"赏识教育",无非是要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其实准确地说,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相似文献   

13.
尹勇  王倩倩 《八小时以外》2012,(12):110-113
关注郎朗,不是因为他是"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天才的一面早已令世人瞩目。他是"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这件极具意义的事,他正在做。往日荣光LANGLANG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郎朗是把古典音乐推广至现代生活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4.
4月6日,"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十大人物"新鲜出炉。活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指导,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小发明家"胡铃心获此殊荣,成为江苏唯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名大学生获得这一殊荣?记者电话采访了胡铃心及他的恩师昂海松教授。  相似文献   

15.
张晓林 《下一代》2014,(5):21-22
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说:"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充分培育和发展都能导向成功。"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天赋,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而决定他能否成为真正天才的条件是他所受的教育方式是欣赏鼓励,还是批判指责。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写什么?她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孩子李云龙和意大利孩子安德烈,一样有着超强记忆能力的天才少年,在中意两国天才组队进行的对决中同场竞技,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并还原出51对新郎新娘的随机排列顺序。李云龙用了1分18秒就完成了模型的摆放,而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灯下漫笔>中呐喊"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一声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把一个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面前一"第三样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一、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他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也深深感知,生活与教育有时就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习作同说话、绘画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由心而发的创作。因此笔者以为,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思维,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