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自认为上课时听懂了,但在涉及到独立解答问题或出现题目的变式时又显得万般无奈,产生了一种“懂”与“做”之间的障碍。 一堂复习课怎样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效果呢?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涉及“基础”的复习课中,当学生听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例题时,学生听“懂”了,但在课后学生解答同类练习时又会出错的现象。这说明教师讲例题时学生并不是真懂了,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假懂现象”。如何根除“假懂现象”是许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采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能较好地根除“假懂”现象。下面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根除学生“假懂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知识,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明明已经懂了,为了“配合”老师,只有懂装不懂,心领神会地配合老师安排.直至帮助老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失去育人的功能。那么,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懂了,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儿童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历史课只要听讲和看课本,没有什么可钻研的东西,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就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发展为记忆能力,而学习历史的方法也被认为就是背书。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阻碍了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学会不断地,正确地提出问题。课堂上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老师问“懂了吗?”,学生答“懂了”,“还有问题吗?”“没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经过调查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认为课本后的习题能够回答得出,作业能完成,何必多问呢?  相似文献   

5.
“懂而不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教师所讲或能看懂课本内容,但课下自己一做就错或根本不会的一种无效的教学现象[1].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不高、思维品质差,如思维发散性和深刻性不够、思维灵活性不足、无批判性思维等是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重要原因.对不同题型加强训练,则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顺利解出题目,消除“懂而不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课间,学生总是生龙活虎,又蹦又跳,一双双眼睛闪动着灵气。而一进入课堂,仿佛变了个人似的,或眼神游离,或畏畏缩缩,或目光呆滞。为什么学生课内与课间判若两人?学生的这些表现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笔者认为,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我们的课堂只有始终树立“生本”思想,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性。  相似文献   

7.
“懂而不会“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典型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道题,问学生懂了没有,学生回答“懂”了,可是在做练习或做作业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却又做不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这种现象.但由于这一现象涉及数学学习的诸多方面,笼统地研究难免泛泛而谈,对实际教学缺乏指导价值.本文选取从教师教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教师搜集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予以补救。然而,笔者从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到位,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模棱两可 有些教师课堂提问较为笼统,缺乏指向性,目标不明确,使学生难以作答。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一种提问是: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种?另一种提问是: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种?很显然,第二种设问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便于学生回答。 2、明知故问 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明明知道学生已经懂了或完全不懂,却还要故意发问。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一连串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无关紧要的提问中悄悄地溜走。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学习中经常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通过课堂实验创新、分组实验优化等实验教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一、"懂而不会"的界定学生听讲能听懂、基本题目会做,但知识的巩固、迁移却没有到位,所以碰到知识的应用层次的题目就无法准确、迅捷完成,也就是所谓的“懂而不会”.“懂而不会”指的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常用技巧,却不会解决问题(包括习题或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总有学生说:“没问题可提。”可当老师一提问,他却又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也不是不懂装懂,而是根本不敢问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让老师感到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12.
狄晓红 《考试周刊》2009,(10):86-87
从教多年,笔者深知只有在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灵活驾驭课堂。笔者往往得意于一节课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顺利完成,却间或在不经意间发现:课堂好似少了些许“生气”。仔细想来,自己把许多学生可能出现问题、暴露情况的“机会”都给“节省”掉了。知道某个地方学生的思维可能出岔,行为可能脱离教师掌控的范围,干脆绕过不问,或不给予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就是不让学生有直面此问题的机会,这样一来少了很多“麻烦”。最近接连听了几节课,笔者发现新老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存在这种教师有意“回避”的现象,现就“认识分数”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总有学生说:没问题可提。可当老师一提问,他却又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学生什么都懂,也不是不懂装懂,而是根本不敢问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让老师  相似文献   

14.
复习课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梳理、融会与贯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对复习课都十分重视。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复习课似乎只是将新授课中的内容通过压缩复述了一遍,有些复习课其实就是习题讲评课或知识整理课,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但课后独立解决问题时又只能“望题兴叹”“一筹莫展”。如何避免以上的问题,实现更加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如何让零散琐碎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复习真正实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设计问题,教学中要能够关注生成,拾级而上,顺藤摸瓜。  相似文献   

15.
陈宗福 《政治课教学》2002,(4):47-47,48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从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是因为有心理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误的或别人都懂的,同学会不会讥笑我?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重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要使学生敢于提问、大胆地提问,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如对大胆提  相似文献   

16.
段振 《现代语文》2008,(3):56-56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配合老师,师生互动少,课堂显得“沉闷”。勿庸置疑,这一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对问题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不参与课堂教学,不与教师形成互动,造成课堂的“沉闷”。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用高中学生的学习来探讨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上有一种普遍的“怪”现象,那就是学生年级越高越不爱或不会提问.到了高三几乎就看不到有学生举手提问,许多学生仅习惯于回答问题,埋头做题.笔者认为,学生不爱或不会问问题,其中肯定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或者说根本没有问题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相似文献   

19.
教,本是不懂才教。学生已经“懂了”,又该如何教呢?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懂了”缺乏实质性了解,因学生“懂了”却反而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教也艰难,不教更艰难。只有少数教师能承受住学生“懂了”时的课堂冲击,而这样的教师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名师。  相似文献   

20.
田静 《山东教育》2003,(10):33-33
现在小学教学中盛行一种现象:几乎每节课上,不论学生回答正确、恰当与否,教师总堆起模棱两可的笑容,表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老师都比不上你!”……课堂上鼓掌声不绝于耳,课堂气氛看似活跃融合,但不少表扬都令人莫名其妙,大惑不解。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不负责任的表扬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会对学生能力的形成甚至以后做人都产生或多或少的危害。我认为现在小学课堂表扬中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课堂表扬缺乏针对性学生在个性上存在着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人们是否有某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同一特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