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重要名词: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是南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与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其代表作是《神灭论》.其中论证了“形与神”的关系。他认为二者虽是两个概念,但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是由形派生的,指明了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这使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前进了一大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 郦道元与《水经注》: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是当时最重要的地理学著作。该书四十卷,是在前人《水经》的基础上加以注释,并作了二十倍于原文的补充和发展而写成的。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对有关史事多有考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沿革地理、经济地理等各  相似文献   

2.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重要名词: 1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是南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与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其代表作是《神灭论》,其中论证了“形与神”的关系。他认为二者虽是两个概念,但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是由形派生的,指明了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这使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前进了一大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一、掌握基础知识: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农学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医学家王叔和、葛洪、陶弘景;范缜和《神灭论》。二、进行思想教育: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源远流长,连续、不间断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不但占世界的领先地位,而且对世界有重大影响;阐扬祖冲之、范缜等人为科学而探求,为真理而斗争的奋斗精神。三、培养学生能力:课上有对科技知识的介绍与学习探讨,亦有对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巨大成就的  相似文献   

4.
程昌远 《历史学习》2003,(10):23-23
《神灭论》是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的名作,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全文以自设宾主的问答形式,论述了人死后,灵魂将随之消灭,不会单独存在,不会变鬼,也不会转世投胎的观点,从而有力地批驳了佛教所宣扬的人死后,灵魂将继续存在,并转生来世的因果报应谬论。具体说来,《神灭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正确地指出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范缜实际上提出了三层意思:一是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即“神者形也,形者神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二者“名殊而体一也”。二是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离开…  相似文献   

5.
本在概括叙述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基础上,对范缜《神灭论》思想的产生原因,传播和影响,发生作用等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无神论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以实体喻论精神的各种无神论思想命题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尤以桓谭、王充和范缜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桓谭承前启后地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精神居形体”的新命题;王充继承了桓谭的思想,并进一步充实发展,提出了“元气自然论”和“形死神灭”的以形神论证无鬼的思想观点;范缜在此基础上,克服了两人的不足,以刀刃喻形神,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神灭论,把无神论思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正> 《神灭论》,是六朝齐梁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所著。这篇不朽的名作,是向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者发出的一纸宣战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极其光辉的位置。笔者现就《神灭论》中的唯物观试作探讨,略陈浅见,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     
《中学生百科》2014,(29):27
完美的交响乐,如同细细编织的锦缎,离不开互动与配合,倾听与挥洒。学生写作与名师点评的穿插是创造和鉴赏的结合,最和谐的交响乐由此缓缓流淌而出。关于形与神,古人作了不少的探讨。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了“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说法。宋明以后诸儒注重内外兼修,形成了内本外末,  相似文献   

9.
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既指“精神”,也指“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与《水经注》●李捷每次我到涿州,当地的朋友都会告诉我,这里是郦道元的家乡,涿州人以他为荣。他们还给我讲关于郦道元的传说故事,而且每次都会讲到《水经注》。郦道元(465或472—522)字善长。他以《水经注》而出名,《水经》也因郦道元而传于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论述了杨守敬针对《水经》作者、郭璞《水经注》、郦道元《水经注》“互受通称”说、郦道元《水经注》版本、郦道元《水经注》在历史地图编绘中的价值及《禹贡》中出现的“异地同名”现象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郦道元是世界著名的文化伟人之一,他的《水经注》一书,早已列入中国古代经典名著,是我国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民俗学许多学科研究的伟大著作。《水经注》于南北朝时期问世,至隋唐时期流传渐广,一千四百多年来,对郦道元及《水经注》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尤其是明清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郦学。  相似文献   

14.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使学生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范缜和《神灭论》;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岗石窑的雕刻艺术;陶潜的田园诗。使学生认识:祖冲之的圆围率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发现;《齐民要术》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科技著作之一,从而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及范缜和《神灭论》。难点是民族大融合促使了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新发展。三、教学时间:二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经济上和民族关系上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新课:这一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使北方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北方农耕技术向江南推广,促进了江南的开发,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数学上圆围率数值的精确计算,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发现,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相似文献   

16.
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中国编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的编辑体例和编辑特色也与一般的经典名著风格迥异。在编辑体例上,《水经注》采用的是编创合一的编辑体例,将编辑、著述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另外,《水经注》的文字多达 32万字,比《水经》原著多了将近 30倍,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编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郦道元在编辑和撰写《水经注》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不仅搜罗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相关的文献资料,辑录了 350多种古代金石碑刻,引用了 437种书籍,而且还对《水经》本身作了大量的考证、补充与注释工作。因此,广引博证、校考并重是郦道元编撰《水经注》的又一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7.
美化蠹书虫     
上海诗人王辛笛有句诗云:“一条美丽的红金鱼/从《水经注》里游出来“。意象诡怪,真亏他想得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翻开听见水声,冥想看见河流,原不足奇。奇就奇在他看见的是一条红金鱼,摇鳍摆尾,  相似文献   

18.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19.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鱼翔浅底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句,直状水清之景。郦道元《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又《水经注·夷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