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盘点"炫"     
可以说,近二十年关于"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词汇的更替,如同电脑升级、手机换代一样,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当你还在以为自己是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整天念叨"酷""秀"等词时,其实你已经"out"了.时下最"in"的词,是"炫".(说到这里,我也有点心虚,说不定我已经"out"了.好在我是在对"炫"进行总结,奇怪它为什么没有向其他词那样生命短暂,还没有"ont".)  相似文献   

2.
你工作已经八年,说起来还算青年教师,但恕我直言,我感到你的心已经老了。别不高兴我这样说,既然和你推心置腹地谈心,我就得说我的真实想法。那天在校园,一个学生对你说“老师好”,你很漠然地爱理不理,脸上没有笑容,更没有回礼说“你好”,只是若有若无地点了点头。你想想,如果是八年前你第一次来到学校,迎面而来的学生叫你“老师”,向你问好,  相似文献   

3.
1和0     
你知道“1”是什么意思吗?“1就是1”,也许你这样回答.这样回答,恐怕连你自己也不满意.许多事物见惯了,用惯了,人们反而不去多想多问,总以为自己已经十分明白了.可是,一旦深究下去,又发现还有好些地方还没有弄清楚.旅行家到过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那里的人只会说1头羊、1只狼、1条鱼……却不知道单独的1是什么意思,甚至,他们的语言中干脆就没有1这个词,这正像他们的语言中有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却偏偏没有“人”这个词一样.要问他们“1”是什么、“人”是什么……他们只能摇摇头,表示不懂.“1”是什么?如果你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  相似文献   

4.
在对“真实”的界说上。人们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底”?若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看,则作文表达的是哪一个“我”呢?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关注到“作文真实”其实也是有层次的,依笔者愚见,可以分为“浅表的真实”和“深层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人眼里,“自我”可算是个略含贬义的词,能有什么美可言?其实不然,我这里说的“自我”,是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精神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蒲渝 《早期教育》2005,(6):15-15
一次玩结构游戏,小宇动手拿了龙龙的玩具,龙龙执意不肯。小宇用力打了一下龙龙,手还没缩回来,嘴里已经很顺溜地冒出一句“对不起”,说完依旧继续和龙龙争抢玩具。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告状。我走了过去,龙龙像见了救星一样哭诉着说:“他抢我的玩具,还打我。”小字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龙龙满脸通红,鼓着嘴出人意料地冒出一句让人吃惊的话:“我打你一下,也给你说对不起。”  相似文献   

7.
读初中的女儿总是热衷跟我说一些她们这个年龄所喜欢的流行语,一旦我没听懂,就会很得意地点住我说:“妈,你out了!”和年纪相仿的同事闲聊时,同事们也很有同感。“out”这个词,用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觉得挺好玩儿,可真要摊到自己身上了,还真挺不舒服的!  相似文献   

8.
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确然性是晦暗不明的,既可以指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也可以是一般思维活动,最终笛卡尔用自然主义方式将自我绝对的自我经验实体化了,这样就动摇了我思的确定性以及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从而也招致了无穷的诘责和批判。康德批判笛卡尔将逻辑主体与实在主体、形式同一性与内容同性混为一谈,并指出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随后,思维的明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事实、属于前反思的绝对主体我总和属于反恩层次的我在通过现象学运动的总体发展,在萨特那里也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佚名 《良师》2010,(6):39-39
在澳大利亚,你正工作着,说不定有人就会告诉你,你已经上了公司的“黑名单”了! 这种“黑名单”是说你没有按规定休假。这时,老板会找你去认真谈话,要求你去尽你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1.
你工作已经八年,说起来还算青年教师,但恕我直言,我感到你的心已经开始老了。别不高兴我这样说,既然和你推心置腹地谈心,我就得说我的真实想法。那天在校园,一个学生对你说“老师好”,你则很漠然地爱理不理,脸上没有笑容,更没有回礼说“你好”,只是若有若无地点了点头。你想想,如果八年前你第一次来到学校,迎面而来的学生叫你“老师”,向你问好,你会有怎样的激动?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一位学生找到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引起了我的好奇:“怎么了,有什么事吗?”学生从兜里拿出一张攥得汗津津的数学试卷:“老师,您看……”我拿过一看,试卷上面的分数赫然在目:99分!“很好嘛,你平常数学偏科,能得99分,说明你已经用功努力了,祝贺你啊!”“老师”,学生低下头,“可我们数学老师说我是抄的。”“噢,是吗?他找你谈话了?”“没有!”“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黄亭亭 《成长》2005,(10):77-77
如果某一天,你的即时通讯软件(MSN、QQ、网易泡泡等)里忽然蹦出来这么一句话一“你今天播客了吗?”请你先别忙着口蚩之以鼻,这里说的可是“播客”。当然,也许你的确在“博客”界风光无限,但如果还没有听说过“播客(PODCAST)”,你就已经在这个带宽与计算速度永无边界的比特世界里落伍了。  相似文献   

14.
蛋宝宝     
徐海娜 《学前教育》2007,(12):43-44
晚离园时,悦悦妈妈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悦悦看见了妈妈,指着妈妈大声说:“你为什么这么晚接我?”妈妈赶紧解释说:“宝贝,妈妈今天临时有点儿事——”还没等妈妈解释完,悦悦就生气地一扭头说:“你不是我的妈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妈妈!”妈妈愕然,一时语塞……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拿“草”作联想的很多,比如“草”一词旧时可指山野、民间,如草民、草贼、落草等,贬斥意味十足,现在基本不用。它还可以比喻人的弱小和不为人知,如大家耳热能详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草尚且如此,草根更微不足道。它既无花之妖娆,又无草之葱翠,当然更易联想到人的弱小低微,只是在汉语中很少拿草根这样说事。但在英献中,当需要表示和主流相对的组织或活动时,人们常常  相似文献   

16.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7.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18.
长胖的感觉     
本来长胖是没有感觉的,只是在镜子里发现瘦瘦的瓜子脸变成了鹅蛋形,但是并没有在意,仍然开开心心地和零食做朋友。只是有一天坐邻居的自行车,看见她用力的样子,随口问了一句:“你累不累?”本来只是说客套话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多少“质量”,可她一扭头说:“当然了,你长胖了。”  相似文献   

19.
赵东春 《英语辅导》2002,(11):11-11
“out of question”和“out of the question”,一词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前者是“毫无问题“,后者则是“绝不可能”、“很成问题”。一个小小的“the”,作用却如此之大,而我们却经常忽略了它的作用。其实,在英语中,还有许多词和词组,由于“the”的存在与否,使词或词组的意义发生很大变化。现列数例以作说明,  相似文献   

20.
沈老师: 你好!我是一名班主任。最近,我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老是在自我“作贱”,我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进行反复教育也无济于事。就拿刘一坚同学来说吧:马上要期中测试了,我找他谈心:“这段时间你要格外抓紧呀,争取考个‘优’让爸爸妈妈高兴高兴,也让全体同学对你有个新的认识——你刘一坚是好样的!”他点点头,满口答应。可结果呢,在临近考试的几天里,他的表现比往常更差,上课打瞌睡,家庭作业有时一个字也不做,课余时间到处惹是生非,同学们都对他很反感。考试中,他得了全班的倒数第三名。可他还毫不在意地对大家说:“我才不要那分数呢,只要用点功,谁得不到‘优’?” ——你看气人不?既然知道学习上只要用功就行了,可他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和刘一坚类似的学生,我们班还有三四个,我真担心这种自我“作贱”的学风会在班上蔓延开来。沈老师,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呢?祝教安! 李天海 2003年11月14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