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鼎足对是元曲小令中特有的一种对偶形式,鼎足对的运用是元曲有别于诗词的创新,呈现出特殊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鼎足对散论     
鼎足对是元散曲的一种常见对偶形式,可根据曲牌的具体情况用于曲首、曲中、曲尾.鼎足对往往是一首散曲的精彩之处.鼎足对在与其它修辞方式结合方面、运用词汇方面具有通俗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晋论说文句法修辞主要表现为因果连词、鼎足对、顶针。因果连词的大量使用,展现了论说文内部的逻辑联系和推理层次;鼎足对在对偶之外,兼有排比之用,因而能增强论说文气势;顶针的运用不仅出于推理需要,同时更加强了文章的整体感。  相似文献   

4.
浅谈对偶     
对偶是汉语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本文不打算全面地论述对偶,仅就什么是对偶以及对偶的民族特点等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对偶的定义 世界上有许多成双成对的事物,它们在形式上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例如人体的耳、目、四肢,等等。语言中也有许多成双成对,平衡对称的语句: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些人民群众习用的谚语,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没有高山,不显平地”;甚至日常谈话里说的“少说话,多干活”,“早起,晚睡”,都是这样的语句。修辞上管这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一对语句或章节,叫做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是说对偶两联结构形式上的关系;“内容相关”,是说两联内容上的联系,相关的内容要求相应的对称形式,对偶就是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6.
鼎足对是元散曲的一种独特对仗形式,是元人小令中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居绝对首位的对仗。它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体式:篇首鼎足对、篇尾鼎足对、首尾鼎足对、叠字鼎足对、一字豆鼎足对、特殊鼎足对等。鼎足对在元散曲中的繁荣,显示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互动整合的现象,是对二元对仗思维的一种突破,也是元散曲“曲不厌巧”艺术特色的显现,但运用不当,则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广告语言经常使用对偶修辞手法.对偶可分为正对、串对和反对三种方式,对偶广告语按内容的长短又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多言几种形式,和古代诗歌、绝句结构相似.对众多广告语进行条分缕析,总结规律,从正对、串对和反对三个方面论述对偶修辞对艺术魅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本在揭示“方法”一词的内涵和分析传统训诂方法鼎足三立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义训”的缺陷,并提出“引申推义”法,以与“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并列。  相似文献   

9.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叫“对偶化方法”? 对偶原则是射影几何中特有的重要方法,而“对偶化方法”是一种对称类比联想。它的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中已有强烈的渗透。何谓“对偶”?对偶两字在文学中是一个修辞,其含义是:“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言表示相反、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这个修辞在数学中用于表述结构对称的数学问题也屡见不鲜。如:对偶点、对偶式、对偶图、对偶空间、对偶运算、对偶命题等等.这些对偶的数学问题虽然其内涵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以下共同点: 1.数量上是成对的(如,3~(1/2) 1与3~(1/2)-1); 2.外观结构上是对称的(指元素和运算功能、语言表述等对称);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对联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认为,对联认知过程中上下联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之前先于内部映射合成,构成更为复杂的跨空间映射网络;上下两空间对接合成时利用类属空间进行空间检验。在认知特点上,表现为对联是所表现对象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突显,对联认知需同对联语境建立最大关联,对联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中小学普及对联教学的中坚力量,中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对联知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前素质教育、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学对联考试新题型的出现及高校的功用等决定了对联教学在高师中文系开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所辑曾国藩10副题联,其名胜联除了形神兼摄以神为主外,更以文法入联,又注入诗情和胜慨,很富特色;其题居室联侧重于点示事物玄秘,又能发挥“即事明理”的传统,形象而感人;其店铺联更能别开生面,运用暗示手法,通过有画意的境界来传达特定而奇异的意趣。曾国藩在题联上的这些开创,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孙髯翁所撰大观楼长联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意蕴,集中体现了对联艺术的六个美学范畴的十八个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余德泉父子合作的黑麋峰长联英译的得失为例,探讨了对联翻译再现意美、形美和音美的可能,并提供了该联的修改后英译本。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语文基础型课程中渗透对联艺术教学,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对联知识基础,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联艺术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指导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提高对联的鉴赏评价能力,提高概括提炼能力,以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8.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The Bluest Eye and Sula, there are two pairs of antithetical characters, one is Pecola and Claudia, the other is Sula and Nel. Due to the lack of redeeming intelligence, family emotion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help, the protagonists Pecola and Sula gradually sink into destruction. In contrast, the less important characters Claudia and Nel manage to survive and gain some spiritual growth.  相似文献   

19.
武当山道教对联是武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地区人风俗、宗教活动以及民间神祗崇拜的能动反映。它从秘藏传承到走出山门,是与当今对联学艺术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武当道教适应社会发展,融入时代潮流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清末学者俞樾与黄岩王棻文字交往密切,俞樾曾经为王棻父母写过祝寿诗和墓志铭,为王棻《六书古训》写过评论。王棻后裔迄今还保存着俞樾撰书的一副楹联手迹,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探讨俞樾王棻交往的珍贵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