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冯桂芬思想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冯桂芬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也有人把冯桂芬放在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的行列中,否认其思想中任何积极的、进步的因素。这里,仅就我所接触的资料,对冯桂芬的思想,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冯桂芬,江苏吴县人。1809年出生在一个大地主的家庭里。他从小博览群书,在地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3.
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马丕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三十余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影响十分重大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许多洋务派人物。但是,迄今为止,除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著名洋务首领外,不少洋务派人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甚至被排除于洋务派之列。马丕瑶便是其中之一。其实,马丕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他的洋务思想明确、系统,一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是洋务运动后期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认真探讨他的洋务思想,对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深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革的皇帝则可,把他说成代表洋务或维新一派的皇帝尚为不当。而张之洞是洋务到维新的过渡人物,他的《劝学篇》是“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著作,不是反对维新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5.
关于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在19世纪60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和存在一种新思潮,这就是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想和洋务派思想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左右翼。  相似文献   

6.
冯桂芬是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拘泥于“古圣先贤”之道,主张研究西学,吸取“诸国富强之术”,补救中国之不足;并针砭时局,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与建议。对冯桂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教育、外交等方面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刘鹗其人     
对刘鹗,争论很大,笔者认为他是位具有浓重的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之:第一,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证明刘鹗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刘鹗对那时出现的几个政治团体和派别都持反对态度,唯独赞同维新改良派,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与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改良派同样的观点。第二,从刘鹃一生颇有争议的两件大事上来证明他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因借外资筑路开矿和购太仓米赈民两件事,刘鹗被人骂为汉奸。事实证明,他为此二事的动机和目的是爱国的,不免带有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局限。第三,从受太谷学派的影响方面来证明刘鹗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太谷学派的“养民”的观点、“立功、立言、立德”的观点和始终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都对刘鹗有着深刻的影响,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改良主义者,而没有成为其他。  相似文献   

8.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关于他的思想属性问题,学术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某一位思想家成熟阶段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因而也就最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属性.王韬的思想成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这一阶段洋务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本人也就成为这一阶段洋务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10.
薛福成是我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官僚培植起来的官僚知识分子,又是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封建专制政体的早期改良思潮的代表人物。当我们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的时候,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薛福成是否经历了从洋务派到改良派的转变?他的经济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发展的,有什么特点?笔者试图就上述问题作一综合论述。不妥之处,请同行先进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影响很大的思潮。它并非张之洞首创,而是洋务运动(当然也包括洋务教育)的一贯指导思想。但张之洞是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第一人,并在教育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从张之洞转变成洋务派以后的教育活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是他的基本的教育思想。他于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乃是这一思想集大成的代表作;由他主持制定的1903年学制中的《学务纲要》共56条,则是这一  相似文献   

12.
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谢敏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是晚清洋务派思想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孕生经世思想阶段;逐渐接受西学,洋务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阶段。而张之洞自...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是洋务派中比较特殊的人物,有些同志认为他是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者。笔者认为左宗棠的洋务思想不仅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并且在当时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不少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东西。第一,左宗棠办洋务的目的动机,不仅是为了“制夷”,也不单是为了镇压内乱,而是从十九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中国的形势这一客观实际出发,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提出了主要向西方  相似文献   

14.
洋务思想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开明官吏寻求救国道路意愿的汇合。早期改良主义者就曾经是洋务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与洋务派官僚手中的权力共同促进了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5.
本认为郭嵩焘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关于教育地位,他认为“新政之源”在学校,欲举办洋务新政,必须革新教育;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行陶养最为重要;关于教育内容,他提倡实学,包括西方科技知识,也包括中国传统学句,关于教育制度,他设想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普及新式教育,借鉴西法,变通旧的学校章程,关于留学教育,他建议仿效日本,多遣子弟留学欧美,郭嵩焘的教育思想属洋务教育思潮中激进的一翼。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批判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劝学篇书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的重要官僚之一,他的洋务思想自成体系,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湖北新政,为其洋务思想体系的典型体现,影响较大。本文拟就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爱国性,谈点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是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核心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扩大的严峻形势,张之洞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维护自身地位和保护黎民出发,提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自强”才能抵御外侮,与帝国主义相抗衡。而“自强”的根本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即洋务派们所说的“必先富而后强”。为此他主张:“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湖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建设,一跃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20.
导致苏演变的是戈尔巴乔夫早就确定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当代思潮》1994年,第2期相晋川文)文章说,“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变革苏联社会的纲领。他不同意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看法,而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思想演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