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新闻记者的第一次采访都是成功的得意的杰作,可以给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留下不少宝贵的经验;我的第一次采访却是一次失败的记录,至今想起来还感到有些懊恼,又感到有些幼稚可笑。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的情节,回忆起来,依然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不久以前发生的一样,实际上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2.
1990年9月,我站连续14年被许昌市有关部门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我觉得正好配合“9.25”中央《公开信》发表10周年,便立即前往采访。当负责计生工作的同志知道我的来意后,又是倒茶又是让坐,就是不往正题上谈。问她要材料,她东翻西找,说材料找不到了:“等找到,  相似文献   

3.
1991年,我在许昌电视台新闻部实习。那年冬天,是中国特大洪涝灾害过后的第一个冬天,灾区人民能否顺利过冬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省的两个重灾县新蔡和平舆进行了实地采访。那次采访持续了13天、往返行程近六百公里,足迹遍及14个乡镇,直接采访人物近40人,作了整整一本采访笔录。在这一“壮举”结束后,  相似文献   

4.
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数年来未出过差错,自己常常引为自豪。真想不到,去年秋天却用一身臭汗换来了从未有过的失望,换来了永志不忘的教训. (?)稿子尚在腹中,没有变成到(?)否则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不(?)。那天听一位友人说,我县三屯乡敬老院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道,此人旧社会苦大仇深,被生活所逼出家做了道士,这几年在敬老院过得很快活。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请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30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两几江市地震灾区检查灾后重建工作,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看望和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常规,这么高层次的领导活动,有中央和省里的新闻记者随行采访,我们地市级的新闻单位记者是不安排采访的。  相似文献   

6.
深秋时节,记者在阜城农村采访时,得知有一种“小红本”令当地广大农民爱不释手,成为群众竞相追逐的“宝物”。为了得到它,许多过去多年欠账不还的农民争先恐后地到农村信用社还本付息。过去几十年没进过信用社门的农民一日之间成了贷款人。已经拥有它的农民更是将它用干净的手巾包起来,锁在箱柜中。因为有了它,  相似文献   

7.
作为记者应该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这一点当记者的都知道。可要遇到具体事情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这使我想起最近一次失败的采访:当我们听说有位残疾老汉主动为素不相识的农妇捐钱看病时,觉得题材很好,便立即前往采访。当我们走进农妇的家门,扑面而来的臭气直往鼻子里钻,屋里柴草、农具堆放得凌乱不堪,一张破床靠在墙角,农妇蓬头垢面蜷缩在床上,棉被脏得已经看不出布的纹理。说实话,这家里实在叫人难以落坐。我不由得皱起眉,走到病人床前,掏出采访机,心想:赶快录两句走算啦。我问她:“老冀(残疾老人)捐钱为你看病…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层记,虽然很少有机会到枪弹横飞的战地、浪头猛劲的洪水和大火肆虐的危楼里去直击最危险的现场,但却更需要有好的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纷繁复杂多变的,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客观如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就要靠记者自身的素质——记者的观察力。观察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名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记者观察得越深刻,他所写出来的东西越有思想性,观察得越细致,他所写出来的东西就越生动。记者要有观察力,那么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  相似文献   

10.
张含丹 《新闻窗》2006,(3):62-62
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这十二个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记者编辑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的口号过时了没有?在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种什么形象?这些问题历史地摆在每个人面前。 深入实际是记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 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新闻事业曾经数次受到“浮夸风”和“假大空”思潮的干扰。在那一时期,新闻,成了某些人手中的橡皮泥,想怎样捏就怎样捏,新闻已无真实可言。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被  相似文献   

12.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可以说是新闻界比拼的一个舞台。作为地方党报的记者,笔者已五次进京采访报道全国“两会”,其中最难忘的是2003年3月采访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那一次,因为正好是换届大会,省里有关部门和报社领导决定除例行报道外,临时增加三块专版。作出这一决定,  相似文献   

13.
在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应该说“难忘的采访”有很多很多。周总理对记者的亲切关怀,陪郭沫若访问新安江,与苏步青结成忘年之交,以及众多的工农业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和抗灾中的现场目击等等,都给我留下一个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我仅举一例:采访路甬祥。那是1981年。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从德国载誉归  相似文献   

14.
在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应该说“难忘的采访”有很多很多。周总理对记者的亲切关怀,陪郭沫若访问新安江,与苏步青结成忘年之交,以及众多的工农业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和抗灾中的现场目击等等,都给我留下一个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我仅举一例:采访路甬祥。那是1981年。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从德国载誉归来,获得五项专利,是一位新闻界关注的人物。当时,要采访他的,中央、省市新闻单位有数10家,而他回国后,要立即筹建我国第一个“液压研究室”,加上教学科研,十分繁忙,接待记者与从事专业矛盾很大。路甬祥决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接待全部来采访的新闻单位的同志。他的这个决定,使我十分为难。在这之前,当时的省委书记铁瑛同志在接见路甬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新闻随时会发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如何培养和运用新闻观察力?如何使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洞察事物的能力更敏锐?在信息高度发达、受众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采访失败的情况:记者虽然事先也作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设计了不少精彩的提问,但是在事件现场,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却遇到困难和阻力,甚至采访失败。记者问的当事人不答,当事人却滔滔不绝自说自话;记者问得多,当事人答得少;当场采访得非常热闹,但当回来看素材后却发现,根本不能用或可用的非常少;更有甚者,记者自以为了解了事件的全过程,搞清楚了真相,但再经人一点拨或进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却发现自己被蒙了,原来自己掌握的情况完全是虚假的,事实恰恰相反。这种采访的失败本质上反映了记者与被采访者这对矛盾的存…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纺织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薛迪庚,科研成果多,应用于生产快,效益佼佼。1987年的一个冬日,我决定采访他。一路上,我思忖着:写科研成果如何美妙,这是介绍技术;写科研人员如何废寝忘食,苦心钻研,这类报道已多得很了,有不少看来似曾相识。洋洋洒洒、六七千字的“大块头”,是作者容易追求的,但到底有多少读者能耐着性看完它?……东郊的研究所到了。新技术的成果真是五光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找到一个好线索,对我身边的人和事,天天注意,事事留心。5月中旬,喜获“一战士舍己救男童”的线索后,未做任何准备工作马上去找当事人采访。当我几经周折找到当事人时,激动地不知说啥好,从未采访过新闻人物的我,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问起,场面非常尴尬。偶尔问上几句,也是颠三倒四,急得我直冒汗。最后还是由当事人从头至尾讲了一遍,我把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等叙述完再进行询问,而且毫无目的的询问,一篇只需500字,就能表达清的稿子,花了半天时间采访,而且该问的没问,不该问的、多余的材料采访了一大…  相似文献   

19.
听电台播了一条乌江河道武隆县段发生巨大岩崩的消息,我不由想起37年前去乌江采访的一段生活。现在的消息说:4月30日上午11时45分,乌江边武隆县兴顺乡鸡冠岭玉龙冠咀一段,巨大岩崩使30万立方米的大小岩石泻入乌江。当年──1957年6月1日,我从涪陵乘“小火轮”沿乌江逆水而上,去彭水。武隆县沿江几个乡是必经之处,虽然鸡冠岭、龙冠咀这样的地名我是记不得了,但对于那段艰险的乌江历程,尤其是那庙门滩、秧歌滩,却至今记忆忧新。我是根据四川日报编委会布置的任务,为采编川边巡礼的一个专栏《涪陵地区通信》去乌江…  相似文献   

20.
1985年12月下旬,我作为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对兖石铁路的验收。在这次验收中,我居然在前来采访的首都八家新闻单位记者的眼皮下抓到了一条“活鱼”。我采写的特写新闻《验收列车上的庆功酒》,被人民铁道报和铁道工程报在一版采用。一位记者对我说:“看了首都各报刊用的消息,内容大体一致,唯独读了,你写的新闻特写,使人耳目一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是一条难得的‘活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