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教学设置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育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其中,运用《大学语文》教学来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人文精神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掘大学语文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把握,从而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使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课程的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而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性就是培养"职业人"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性,办学理念的纠偏是其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加强教学改革是课程目标指向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赵霞 《考试周刊》2012,(83):18-19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文精神缺失,这源于我国高等教育重视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从而造成人文精神的式微,改变高校人文精神积淀的匮乏的现状,需要多方面的改革,但大学课程结构中,大学语文的设置不尽合理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祁小绒 《教育与职业》2006,(20):108-109
本文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出发,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阐释了大学语文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论述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课程,应该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积极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将人文精神教育和健全学生高尚品格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从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角度,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做了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多年以来,高校一直把大学语文课程局限在语言文字学范畴,这与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的身份是不符的。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字"、"文学审美"和"中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递进完成。  相似文献   

7.
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缺陷.基于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改革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传授人文精神的作用.从当下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分析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的作用,并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融入性、职业性和多元性的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分层推进;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保障,从而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母语教育,亦称高等母语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学科的工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等特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学科,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知识课、文学课,或是人文精神传播课等观点,都没有准确地揭示该课程的本质属性.大学语文回归语文,是大学语文学科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大学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高职学生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修养,奠定职业素质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不断边缘化危机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1.
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塑造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大学人文精神日趋衰微的今天,历史教育应该重新确立其价值理性或者说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目前的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世界文化史》课程,为建构大学人文精神,培养强烈人文气质,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而其中关注个人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担当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应成为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阅读、在践行中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完成,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精神的历史基础.古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历史思维和文学审美特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国提出了人文奥运这一理念。这一理念与党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强调的建设和谐文化这一重大任务紧密相关。两者在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人文奥运建设实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新视角审视人文奥运建设,才能准确把握人文奥运的内涵,推进其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滑坡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发挥其自身优势,担当起拯救精神危机、重建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重任。阅读经典和写作训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课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教学时,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人文教育的力度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时代教育的本真诉求.为此,结合大学语文课的特点,以趣催文,以史识文,以典铭文,以教养文,才能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对贵州大学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对常见人文现象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其态度及预期行为也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但相当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薄弱,结构单一.优化课程结构,开启人文教育的跨学科对话模式;打造人文精品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现人文精神通识辐射是培育和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的系统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精神从殷周之示初步生成至春秋旧中国时期得以确立,从历史学与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人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人观念和人教化,始终体现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野之分,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与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上存在自身的特点。本文对其做初步探析,并以此提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