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与载体。"①媒体传递的信息不仅影响着一国民众对于本国形象的感性认知,还能影响到国外媒体和公众对该国形象的整体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急时刻,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表现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具体阐释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应具备的三大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两大技巧:先入为主,全面权威;遵守纪律,掌握尺度.笔者试图通过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未来新闻界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媒体网络是社会的神经。在危机时刻或者其他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有必要也有责任参与信息传导和社会整合。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说,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动时,传播能联系协同社会各部分成员以应对环境变化。在对今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会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话“GOOD TIME,BAD NEWS,BAD TIME,GOOD NEWS“,这话让人有些无奈,但面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各家媒体的反应速度如何、报道能力如何,做什么、如何做,确实能够反映媒体的品格、人文精神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7.
才琴 《新闻世界》2011,(4):182-183
《China Daily》作为我国重要的外宣英文报纸,是国外读者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入手,从文字报道和新闻图片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报道的特点,从中找出其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大媒体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都纷纷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展开了地震周年报道,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通过新闻、专题、特刊等形式表达对汶川地震的纪念.笔者把这类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在纪念日进行大规模回顾报道的新闻归类为"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目前的文章中,把反思传播视为一种特定报道类型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的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集体失语"到"媒体盛宴",中国新闻灾难报道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转身,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验证了这一点。不过,转身背后依然存在许多"次生灾害",危及着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公民获取官方信息和自由的权利,即公民的政治知情权(行政知情权)。  相似文献   

13.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媒体尊重事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及时报道,报道内容平衡、全面,实现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从而使社会效益与新闻效益、政府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15.
于小薇 《新闻世界》2012,(7):219-220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媒体作用已毋庸置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代表性媒体,本文试分析其所报道的内容以及海外读者的反馈,以期从中浅析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作用及不足。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节奏,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通过作者的主观努力,使新闻呈现一种文字上、结构上或不同报道之间符合事件特点的、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夏季奥运会这一全球性媒介事件使中国获得了全球公众的空前关注。如何利用这一事件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在奥运报道中实现对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论述国家形象的内涵、国家形象与新闻报道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奥运提出的“科技、人文、绿色”奥运的理念.提出了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奥运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活动中,全国各类新闻媒体都做了大量的专题报道。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以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宏大场面,很多境外媒体也纷  相似文献   

19.
李红红 《新闻世界》2009,(4):99-10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汶川县的8级地震,不仅使震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国多数地方的民众都有震感.然而,这次强震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