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最近,香港《大公报》一记者到四川某高校采访,事先就在电话中告知:随便提供住宿,打地铺都行,不在学校吃饭。当时主人们以为只是客套,因此没有把他的  相似文献   

2.
2003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6月28日和29日消息中出现的差错提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份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3.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所以成为新闻的关键所在。也正是由于新闻追求真实的天然本性,人民群众才喜欢它、相信它、需要它。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社会上某些政治和经济实体,为了获得群众的了解和信任,简单地说就是说服群众,首先想到的工具就是新闻媒体,其文章中或明或暗的倾向性对新闻真实产生了长期、复杂、深刻的影响。职业公关公司从1994年在大陆地区出现以来,对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他们的报道日益成为人们与外界沟通、联络、表达主张的主要渠道,成为认识世界、辨别真伪、判断是非、左右言行的重要依据。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直接会影响到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11月起,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做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2,(1):8
一提起职业规范,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职业道德规范,但仅有道德方面的规范,对很多职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传媒业就是如此。当前国内传媒业界有一些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但多失之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而  相似文献   

8.
陈立生 《传媒》2002,(12):35-36
新闻传播界的“职业规范化”所应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不过我这里主要指新闻的采集、写作(制作)、出版(播出)等过程中的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势头,因此.摆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者面前的职业素质问题愈显重要。如何将中央的精神、政令融会贯通到新闻宣传工作中.更好地为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如何在满足普通百姓的知情权和信息需求的同时.更好地起到服务大众、引导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达萌 《记者摇篮》2006,(11):24-25
“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将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这些新闻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  相似文献   

11.
左小麟 《青年记者》2021,(11):15-17
新时代提升新闻职业精神,必须用治理的视角审视新闻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多种手段协同运用.新闻行业主管部门要肩负起强化新闻职业精神的职责,媒介组织要承担起滋养新闻职业精神的任务,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坚守新闻职业精神,共同为提升新闻工作队伍的新闻职业精神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4,(2):63-63
张维斌、张继芳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20世纪60年代末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农村青年经过体检、审查应征入伍。然而,刚到部队第二天就“复员”了。原因是他参军的思想动机有问题。据说,他到部队吃第一顿饭时,两眼盯着香喷喷的白面馒头,自言自语地说:“我就是为你来的!”一句话反映了他思想深处的从业观。这话传到部队首长耳朵里,他被责令脱下了刚刚穿上的军装。  相似文献   

13.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14.
15.
2009年10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了该报记者用260元购买一张面值2336元的高级仿真医院门诊发票的过程;11月4日,《羊城晚报》又报道了两记者假冒替考者,骗取替考公司办得各种替考假证参加替考的情况。近年来。这类“记者做卧底”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而且颇受受众欢迎。  相似文献   

16.
汪智利 《新闻三昧》2003,(11):42-4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职业素质,有了这个素质就能从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快速、敏捷、准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新闻,从而抓住真正的新闻。企业报编辑应怎样注意新闻敏感(新闻发现)的培养呢?首先,从提高政治敏感性入手。新  相似文献   

17.
在深化市场经济进程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少部分新闻工作者出现道德行为失范及腐败现象,危及新闻事业发展。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要守住廉洁从业底线,就要在“四心”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护士"余书华……当全社会都在赞扬"最美"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热切呼唤的就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对自己工作岗位高度负责任的职业精神。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弘扬的正是不可或缺的新闻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推进,新闻传媒界围绕着加强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刻反思,积极寻求杜绝职业腐败、净化新闻队伍的有效途径,不少单位还实施了大张旗鼓的“护牌”行动。业界有一个共识:就是要进行制度化建设、建立遏止腐败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作为整肃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最要紧的是从源头  相似文献   

20.
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更正与答辩权 ,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与新闻报道特点相适应的一种人权的延伸。就传媒与受众的关系而言 ,传媒负有向受众提供真实新闻的责任 ,新闻报道难免会出现报道差误 ,传媒主动更正和让相关人答辩 ,是传媒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更正与答辩权的提出 ,有助于限制滥用新闻自由和保障新闻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国的新闻法 ,大多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中国目前在更正与答辩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