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间人们常常提及拯救人的生命,却很少听到要拯救人的灵魂.人的生命是一种物质的实在,而人的灵魂呢?它看不见,听不到,且摸不着.人有没有灵魂?什么是灵魂?灵魂在哪儿?  相似文献   

2.
正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所在即人与兽的差别。人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其中肉体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也即是说人之为人,端赖于有一个动物所欠缺的灵魂,且这个灵魂应该是一个可以分美丑、别善恶的灵魂。但就目前的经济社会而言,人活在世上,往往背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非为追求灵魂的善,而是为了肉体欲望的满  相似文献   

3.
名魂·命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人的灵魂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控制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巫术观念。而根据原始人类的共识,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之外,控制了一个人的灵魂,肉体就等于死亡了。因此,原始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得特别神秘。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切行动是由灵魂支配的。有时灵魂因为没有耐心再呆在一个人的身体里面了,就会想方设法逃出去,换一个人重新再来。那个被灵魂出逃的人就动不了,“死”了。  相似文献   

5.
胡杨之地鲍尔吉·原野(1)人类赋予自己的最为自负的词叫灵魂。(2)人用灵魂这个词跟动物拉开了距离。因有灵魂,人才有喜悦和悲伤,有良知与禁忌。人在灵魂的导引下,会哭泣和欢笑。人  相似文献   

6.
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所在即人与兽的差别。人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其中肉体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也即是说人之为人,端赖于有一个动物所欠缺的灵魂,且这个灵魂应该是一个可以分美丑、别善恶的灵魂。但就目前的经济社会而言,人活在世上,往往背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非为追求灵魂的善,而是为了肉体欲望的满足。教育的职责所在,就是要人认识自我,主动意识到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差别所在,培植人灵魂的善。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养,教育必须包含或指向人对自我的认识。而在一般意义上,经典代表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最高成就。经典的阅读有助于我们形成优良的人性,拥有高贵的灵魂,有意识地追求善好的值得过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托玛斯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出发建构了其人学体系。作为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复合实体,人的灵魂通过肉体实现其个体化并在与肉体的结合里得到完满的实现。而灵魂是构成人的形式,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来自于灵魂,因为灵魂具有理智和意志的能力,所以透过灵魂的运作,使得人能够进行思考,做出抉择。进而,托玛斯又通过对人是一个位格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人的尊贵不仅因为现实存在的人都是个别的,而且还来自于人的理性本性,这种理性本性不仅赋予人具有精神追求的能力,而且还引导人的精神追求达到至高善——上帝,并在与上帝的契合中实现其最高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灵魂的在场周国平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因此,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空虚。  相似文献   

9.
赵同森 《教育与职业》2006,(27):182-183
教育的灵魂就是培养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就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素质教育应当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它必须做到三个方面:关注人,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教育必须有信仰和世界观;教育内容、原则、方法必须导向人类灵魂之根源。  相似文献   

10.
彝族灵魂观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就离开了人的躯体到处游荡,所以要请毕摩(巫师)作祭,悼念死者,给死者的灵魂指路,让他尽快回到祖先的发祥地,同幽冥世界的祖宗在一起,重新劳动生息,接受子孙的祭祀,庇护后人繁荣昌盛。彝族灵魂观具有多元性、游动性、永久性、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既指“精神”,也指“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耳熟能详的对教师赞美的格言一直被传诵至今。但教师如何构建人类灵魂却是见仁见智。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所谓灵魂,就是教学目标的最终追求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尽可能完善的人,成为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成为幸福人生的创作者和自由社会的创造者。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责任是提升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  相似文献   

13.
残雪在创作中表现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使命:诗人敢于深入地狱的勇气,面对虚妄时的坦然,对人的灵魂的关注与剖析。残雪写的是灵魂内部的图景,她总是在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之间穿梭往来,更多的时候是在两者的临界点挣扎:她既不放弃世俗生活的乐趣,又执著于对人的灵魂的开掘、挺进。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的本质,揭开人的灵魂内部的风景,让人想起人本来的样子。她手下的梦境世界便是一幅幅灵魂的图景,它使读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它是进入自己灵魂内部世界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永恒精神相表里,低者与人心性的粗鄙相表里.接受精妙哲学(形而上学)之辩证法教育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因为国家诸机构,犹如人灵魂之精细繁复.这个时代的技术理性,使教育与人往下走,道德也沦丧为“粗俗而精妙的技术”,唯有思想经典教育方能提升人的心性.对于自己灵魂不能把握的知识,应该保持崇敬,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心性与机缘,也是一种有涵养的心性,以免亵渎灵魂,露出下等人的寒酸相,失去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灵魂与精神是不可侮辱的.  相似文献   

15.
张有强 《云南教育》2011,(22):23-24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idea思想,使世界二分,开辟了西方形而上学入学传统.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灵魂又由理性所主导,所以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人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其自在自为、永恒不朽的特性使得人们一通过回忆和灵魂的转向可以认识理念世界,从而发展自身.柏拉图的入学思想建基于idea思想之上而具备了超越性层面,使人的发展也具有了追求超越的特性,教育是对现实人的一种实现,也是对最完善的"理念"人的超越追求.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结构和灵魂结构是相一致的,国家、个人和灵魂具有承载关系,因而灵魂的教育是国家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灵魂,究竟有没有灵魂,灵魂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什么,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贤哲关于灵魂的论述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按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及其认知水平的不同,可相应地将古希腊关于灵魂问题的探讨划分为自然灵魂?伦理灵魂和神学灵魂这样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初,灵魂被泰勒斯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成变化;到了阿那克萨戈拉或至少苏格拉底那里,灵魂则主要用于阐释人性的善恶,对自然的解释已退居次要地位;后来普罗提诺则直截了当地把灵魂当作具有神学意义的太一之派生物。自然→人→神,是古希腊灵魂概念之流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学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那...  相似文献   

19.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当读到周国平先生《灵魂的在场》中的这句话时,我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句话不正是对当前中学生作中一些怪现象的最好概括吗?章本该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人若缺乏灵魂,就是行尸走肉;若缺乏灵魂,就是劣质的字建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育承担着塑造灵魂的重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是人的精神意识,包括思想、心灵、人格、良心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给生命以涵养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