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以往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电视技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吸纳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广播一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代表了新媒体时代电视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广播一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程,详细阐述并比较了不同交互技术的实现方法,并结合互动节目示例说明该技术的优势所在。交互电视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电视台打造新型互动节目,提升观众收视体验,这对加速广电行业的“三网融合”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董年初副司长、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中国科学院侯自强研究员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广播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分别以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用好管好互联网的泛在广播、全媒体新架构及典型应用、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互联网电视(OTTTV)等为主要内容作了6场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3.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董年初副司长、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中国科学院侯自强研究员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广播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分别以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用好管好互联网的泛在广播、全媒体新架构及典型应用、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互联网电视(OTTTV)等为主要内容作了6场主题报告。大会安排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屏融合与三网融合”、“新技术应用”专题论坛,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11日上午,"第21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2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3)"在重庆隆重开幕。与会专家和代表从战略、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对我国"三网融合"和视听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全媒体架构、业务和监管,交互电视技术、多屏互动技术、有线网络的无线应用、互联网电视、云服务平台等多个技术发展方向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与网络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源于互联网的媒体在应用上越来越广泛,其视频和信息等越来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三网融合后所产生的混合电视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电视业务。在政策和市场上等,混合电视业务的应用都为广电产业的提升带来了机缘。在简述混合电视业务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应用体系、节目质量以及电视业务发展的分析,研究混合电视如何在广电行业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动电视:即将崛起的“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产品迅速走入人们家庭,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产品——电视机跟网络技术结合就产生了最理想的娱乐工具:互动电视。互动电视(ITV或INTERACTIVE)又称“宽带交互电视”,将广播电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促进了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的融合,彰显了新时代国家电视台的新风貌,创造了"听"电视、"看"广播的崭新视听世界。深入研究探讨广播电视节目的融合模式,对广播电视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阐述广播电视综艺节目融合的现状、分析节目融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电视综艺节目和广播音乐节目融合模式,并结合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节目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歌走天下》融合的节目制作实践,对电视综艺节目和广播音乐节目进一步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同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技术、市场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广播媒体只有清醒地意识自身存在不足,与时俱进,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将新媒体技术同自身发展科学、合理、有效地融合起来,充分地运用新媒体中的短信、微博、QQ来产生节目互动,才能够较好地更新传统的广播理念、广播手段以及广播内容,实现网络化广播,达到低成本、即时双向互动的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在广播行业节目主持人的工作经历对新媒体技术如何在当代广播节目中具体运用阐述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吉宁 《现代视听》2012,(5):70-72
本文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评书节目录制引入"小剧场"形式的全新尝试出发,通过对比今昔的广播评书节目特点、分析广播节目与小剧场融合的利弊、阐述节目录制新形式对听众收听互动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广播小剧场评书符合当今评书节目发展需求的观点,探讨新形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广播小剧场评书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广播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新鲜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宽带互动电视系统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络,集宽带网络技术,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以普通的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崭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张宁  杨柳 《青年记者》2016,(8):55-56
广播媒体依靠独特的伴随性、补缺性、移动性等优势,历经电视技术和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残酷考验而坚强存活.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优势可能都逐渐被消解和替代,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竞争危机和生存考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面临“融合新变局” 1.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先发优势被逐渐拉平和消解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广播媒体可谓“先声夺人”,率先与新媒体实现对接.在此过程中,广播媒体数据轻量化的优势尽显,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同一节目内容的音频数据所传输的数据量大大低于视频数据甚至图片数据,所以较之报刊、电视等媒体,取得了与新媒体对接的先发优势.但是随着以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数据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高质量的图像逐渐实现了高速传输,广播媒体的先发优势被逐渐拉平和消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给广播影视等传媒带来巨大的影响,传媒和科技都呈几何级数发展速度变化与增长。年龄稍长的人,可能都经历了电视的视图从黑白到彩色,广电技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节目从单调到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如今广播影视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已经成  相似文献   

13.
广播媒体拥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交互性强等与互联网相似的特征。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广播媒体只有重新定位并充分借鉴互联网传播优势,才能走出广告业务缩减、用户大量流失的现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具有鲜明互联网思维特征的一档地方广播节目——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交通广播《欢乐正前方》的成功运作方式与内容特色进行分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媒体的传播活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直线式进行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媒体传播互动方式历经通信、热线电话、短信到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两微一端"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大众传媒交互功能的进化史上,广播始终担当了实验室和先导者的职能,主导了大众传媒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的电波传送到与多种媒介手段融合的互动过程,并率先实现了自身由大众传媒向交互型融合媒体——"新广播"的进化。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给广播影视等传媒带来巨大的影响,传媒和科技都呈几何级数发展速度变化与增长。年龄稍长的人,可能都经历了电视的视图从黑白到彩色,广电技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节目从单调到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如今广播影视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已经成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融合,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电媒体,都不再局限于自身特定的载体。对于电视行业来说,这股融合之风更盛,从单期节目的策划制作,到各家网络电视台的相继亮相,再到"三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7.
何梅 《新闻世界》2014,(8):146-147
近年来,微博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当然,传统媒体也意识到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无论哪种传播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弱势。本文就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广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机短信业务的广泛普及,广播直播节目与听众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短信在广播互动节目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逐步取代电话参与成为了广播互动节目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以其影响范围广和便捷性的优势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极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同时也呼吁将广播电视技术和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有效应对广播电视行业改革创新发展,满足更多用户的广播电视需求。未来的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当中要进一步深化对技术融合优势的认识,并积极探索促进技术融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