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以教师专业发展促学校变革"的设想的指导下,嘉信西山小学开展了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文章从概念转变的视角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探讨,系统介绍了嘉信西山小学的思路、行动和结果,并对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发现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情境学习、社会共享认知等新学习概念影响下,"教师学习"正在成为国际上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构建了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即学习的产品、学习的条件和学习的发生机制;以此为框架考察了国外教师学习研究的现状:较早的研究集中于描述"产品",即教师个体的知识变化;较近期的研究转向外部条件,创建实践共同体并考察其对教师学习的作用;初露头角的则是对教师学习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发生机制加以解析。本文在对已有研究的评论中指出,心理维度和社会维度的统一而非互斥是教师学习研究应有的理论取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共同构成教师学习研究的分析单元。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知是当今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这一视角结合了以合作和自我为基础的两种认知观,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融合,并将交际中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总结为四组关系:前经验与现实情境经验、自我中心与合作、注意与意图、凸显义与关联。本文从社会认知视角中对意图和注意分析出发,试论意图和注意在大学英语课堂会话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认为社会由互动的个体构成,对于社会现象解释也只能从互动中寻找。因此这一理论对教育和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师生互动产生的启发。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情境知识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动;为知识社会学开展丰富的经验研究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最初起源于语言学研究。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认知不仅仅受制于人类的大脑,人类的身体同样参与了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身体不仅是传统所认为的感受器和效应器,还是中枢加工器,并且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这里所指的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情境,还应包括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等,由此形成了个体认知的整体情境,影响着人类认知的过程与认知的结果。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观点而言,情境性是个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这一特点,"教学"作为认知方  相似文献   

6.
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与相关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者常比高社会阶层者更亲社会,而亲社会行为的资源和代价理论认为高阶层者更有能力和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随着实证研究的增多,研究者开始从多种因素(微观的个体水平变量,如人格因素;中观的情境水平变量,即具体的社会互动情境;宏观的社会与文化变量,如社会结构与文化因素)共同影响行为的视角入手来全面地理解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微观个体层面的互惠信念、感恩特质和相对剥夺感,中观情境层面的互动对方的利他水平、慈善呼吁类型和亲社会情境公开性,以及宏观社会层面的收入不平等性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应探讨亲社会情境、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因素如何与个体的社会阶层交互影响其亲社会行为;考察受助者的社会阶层如何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以及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校园欺凌研究有四种视角:个体视角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人格特质、社会认知等对欺凌发生的影响;群体视角运用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支配理论和地位关系理论等阐释校园欺凌的群体互动机理;家校系统视角重点分析了学校和家庭这两大微观环境对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社会情境视角则重点关注污名与歧视、社会性别规范和教育文化等宏观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形塑作用。不同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研究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未来研究需要重视研究视角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中国社会情境下校园欺凌的发生机理。相关部门应针对青少年个体、同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分别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实践。  相似文献   

8.
Wiki支持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勇辉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3):84-86,90
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技术观为指导,在"行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Wiki支持的课例研究模式,以及"学习效果"、"他人评价"和"自身表现"三个维度的反思进路。个案分析表明该模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群体动力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的启示下,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以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为核心的区域教研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智慧课堂"实验室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游戏的叙事性交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与情境、人与社会交互的产物,学习者学习的意义建构是通过与"认知情境"的交互实现的,而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设计的数字化游戏采用了叙事性交互来实现学习者与游戏故事的互动,叙事性交互是一种新的游戏元素。文章探讨了叙事性要素的概念和设计策略,以及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广为流传的学术术语,社会融入已为国内外诸多学者们所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学术界有基于社会参与视角的"社会排斥论"、基于社会公平视角的"社会融合论"以及基于市民化视角的"移民融入论"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但这三种视角均存在不足之处,都没有达到概念表述的科学化要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认识论资源是教学论研究日渐兴起的一个概念。21世纪以来,受认识论发展研究的低龄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影响,相关研究更加关注个体认识论的内在发展机制,进而形成了"认识论资源"概念。在这一视角下,原始经验是认识论的组成材料,社会环境调控认识论的组成方式,认识论形态被视为局部连贯激活的认识论资源网络,认识论发展被视为调用与协调认识论资源。上述观点为教学提供了相关启示,一是重视教师指导下学生基于认识论实践建构知识的过程;二是凸显整合背景要素、认知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教学情境;三是利用对话教学捕捉学生话语,并解构其认识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批判认知主义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基础上,Atkinson建构了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视角。协同是社会认知视角的基本原则。社会认知视角不主张二元对立的认知和社会关系,提出作为一种研究二语习得的方法,它应该二者并重。在社会认知视角下,语言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与学能高的社会成员进行互动时学到的,这个过程和生态环境相顺应。社会认知视角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拓展了传统二语习得中“教师”和“课堂”两个概念的内涵,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认知科学认为,人类高阶心智能力最先是从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人际交互获得的,群体认知可以被视作小组成员协同交互的过程性表现,个体间的分布式认知系统通过群体交互实现个体认知和群体认知的联接。协作脚本作为群体交互的约束与指导,影响着小组成员的角色扮演与认知发展。协作脚本中的角色互动融合了个体特征与群体文化,能够将小组成员的认知参与充分外显,为理解和表征群体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面向群体认知的三层级角色互动分析模型,从角色展现、角色协调和角色结构三个层级来诠释协作脚本中的角色互动。角色展现分析旨在深入描述与呈现小组协作中的多种生成性和脚本化角色;角色协调分析主要从时间维度呈现小组成员角色转换、行为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角色结构分析重在从空间尺度上展现不同角色在互动中发展的关系网络与认知网络。对角色互动进行深描,需要从质性与量化研究的双重视角,融合多维的分析方法,不仅分析角色的当前状态,还要呈现其协调过程与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5.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PYD)源于对"缺陷模型"的批评,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及发展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充分、成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减少问题行为,是个体毕生发展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它从更全面、平衡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强调其自身的主体性、优势及情境中的资源,重视"个体情境"的互动,拓展了个体毕生发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未来研究应立足我国文化,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建构积极青少年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开展"生理—心理—社会"综合视角下的系统研究及跨文化研究,并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干预与评估,促使青少年发展研究更趋全面和整合,以便更加精确、深入地描绘个体毕生发展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养成的模式具有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一是个体外部所处的生活情境,特别是指个体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各种社会场域之复杂需求;其二是个体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及其运作机制,特别是指其认知、技能以及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其三是个体的行动,特别是指个体展现的负责任之行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理念养成的模式是这三个要素之间组合而成的整体互动体系,强调整体与部分、个体与情境之间的辩证或复杂关联性.核心素养能同时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具促成"成功的个人生活"及"功能健全的社会"之双重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区域研修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教师全员卷入式教学研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聚焦问题,通过"课例研究—现场互动—反思跟进"的路径,直指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建构有效促进了教师群体间分享教学经验和智慧,让散落于教师个体的零星的体会或经验汇聚成群体共同享有的专业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建构主义思潮启发下,学习研究领域逐步孕育起教育学视角,随之掀起大学生学习研究热潮。大学生学习研究不仅映现教育概念向学习概念回归,而且回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质量诉求,以期让大学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文化学习模型揭示,学习是人的一种特殊文化活动,包含"认知""具体情境""课目内容"和"交往互动"四大组成,关涉内在的心理认知和外在的教育情境维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因而,大学生学习研究有多样化主题,涵括大学生学习状况、大学生教育情境、大学生教育情境的学习效应三大类型。受整体主义的思想滋养,它凸显出师生研究者的成长、行动研究的开发、多样化方法的创用三种路径。  相似文献   

19.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组成的,在这三者中,每一个要素都影响着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以态度三要素为视角,探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情境的创设问题,符合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规律,将有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态度三要素在这一具体实践中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利用发挥各要素的优势,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数学概念的教学作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数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通过问题预设展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互动的协作情境,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亲身体会概念的生成过程,才能引发学生认知心理的共鸣.结合教学过程的艺术化处理,通过及时反馈和激励性评价,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建构,才能实现概念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