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OC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在"Coursera、Udacity、ed X"等"三大平台"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对全球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从MOOC的理论和平台构建研究进入到应用研究。然而,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文写作》MOOC平台建设研究尚很少人问津,本文借助MOOC相关理论和其它MOOC课程建设的经验,在云计算的支持下,就中国高职教育《应用文写作》MOOC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应用文写作》MOOC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春秋》中记载了两次"归赗",分别是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及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春秋》三传中对"赗"的解释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两说法,一曰"车马",一曰"马"。对于"赗"的用途,则有三说,一曰"佐生",一曰"送死",一曰"于死生两施"。结合现今考古发掘出的车马坑及丧葬文书来看,"赗"应该是"车马",至于其作用解释为"于死生两施"更为合理,结合《左传》中两次"归赗"的上下文,将"赗"解为"助主人送葬"之车马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正>卢梭的教育思想集大成于《爱弥尔》一书,全书以男主角爱弥尔的成长教育为入口,弘扬卢梭对于自然人性及美德教育的态度,这本教育小说也成为晚清中国了解其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的重要媒介。关于《爱弥尔》第一个中译本,中国第一份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在其1904年出版的53至58期连载了题为《教育小说:爱美耳钞》的译文。此文标明原作者为"法国约翰若克卢骚",但由"日本山口小太郎,岛崎恒五郎译,日本中岛端重译"。文章开篇有两个前言,一为卢梭自序,另一序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Recode报道,2013年如火如荼盛行全球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其课程实践在学期末见真章,有5%的学员,能够完成一个课程,获得及格分。MOOC模式诞生已经有两年,2012年曾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不过这些平台目前已经看到新的瓶颈。最近,edX公司发布了一个有关网络公开课的统计报告,在该公司全部85万名注册用户中,结课率为5%。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上文(此处指"《MOOC环境下〈现代维语〉微课程建设探究(一)》"一文)对MOOC环境状况下对《现代维语》微课程建设的探究,分析MOOC课程教学的优缺点,从而对MOOC环境状况下的《现代维语》微课程建设进行设定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对现代维语课程的实际运用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墨家学派对政治和道德的真知灼见,可谓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深察时势之变.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墨子》对于当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而就其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成果大系统中的独特一枝而言,相较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之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兼爱",把爱变成了人尽皆有、人尽应得的理性行为;"贵义""尚利",使功利主义得到了境界上的提升;"合其志功而观",明确了道德评价"行"的立足点.借鉴这三个特点,既是揭示和构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继承性的需要,也是当代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回顾2013年中国教育,最醒目的,是一个外来词MOOC。如果说2012年是美国,或者说在线教育的元年,那么,2013年,就是中国在线教育的元年。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验与想象:大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讨会暨《罗马史研究入门》新书发布会",于2014年6月1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30余位专家、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罗马史研究入门》发布;中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13.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看似把焦点集中到路瓦栽夫人—马蒂尔德的身上,其实,在我看来路瓦栽在整篇文章中看似是一个小角色,其实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执着、坚强、勤俭、耐劳、诚实、守信,从角色来看似乎是"小角色",但从做人来看他是"大人物"。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链》一文中的路瓦栽这一人物形象,以期待通过教师引导,使中职生对路瓦栽先生的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3月3日起,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可在"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上选修课程了。素有"哲学王子"之称的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网上开讲,吸引了1200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中国MOOC风潮在上海首现。2013年春季新学年伊始,上海市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从3月3日起,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课,并实现校际的学分互认。此举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2012年,大规模在线课程共享风靡全球,被称为是"MOOC元年",国际知名教育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词语都来源于纺织品. 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释名》:"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后"锦"多用于美好的事物,优秀的文章称作"锦绣文章",美丽的江山称作"锦绣河山",美好的未来称作"锦绣前程",文辞优美称作"锦心绣口",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称作"锦上添花",青春年华称作"锦瑟年华",妻子的书信称作"锦书"、"锦字".  相似文献   

17.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对具有计算机背景的学生而言比较容易,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能否采用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授课就显得十分重要。2012年底起至今,MOOC的到来为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做出很大贡献,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科目,都能在MOOC平台上检索到,无论国内、国外,学校还是公司,都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丰富的途径。因此,通过分析自己学习《软件工程》的经历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当今MOOC的成熟发展环境后,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将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新途径,为学生树立"从做中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学以致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中文也称为"慕课")已经风靡全球,在进入中国之后亦受到广泛关注,关于MOOC的争论也正在不同层面展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对于MOOC的内涵、特征和影响等诸多问题,目前需要"冷思考",进行学术层面多学科、多视角的理性探讨,进行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于2013年10月13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主题为"MOOC:颠覆与创新?"的第4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学者论坛"。来自普通高校、国家开放大学、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勾学荣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总编冯琳主持了此次研讨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严冰做了总结发言。本次论坛中涉及的问题包括:MOOC的本质特征是什么?MOOC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有怎样的启示?MOOC在教与学的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乃至终身学习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MOOC发展与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构建、教育服务业发展等有怎样的关联,在产业及商业模式方面显现了怎样的路径?为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哪些新的可能和探索空间?MOOC登陆中国后显现了哪些特点?在MOOC的本土发展中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与会青年学者们围绕上述话题作了热烈的发言和积极的互动讨论。我们将与会各位的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并期望得到更多的回应,看到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氏春秋传》是南宋学者胡安国用义理进行注释和解说的名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如注《春秋》"元年"就舍传求经、借经抒理,把"元"解释为"始"、为"大";后又完全以已意地把"元"解释为"一"和为"仁",来阐发自我的理学思想,把《春秋》学纳入了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关雎》 堪称华夏诗国的"第一情歌".孔子作为 《关雎》 的第一读者,以整体性视野,从审美与教化双重角度,奠定了 《关雎》 三千年接受史基调.汉代儒生"《诗》 作经读",优美的婚恋情歌成了严肃的伦理教材.从两汉"《诗》作经读",经魏晋"文的自觉",到两宋以及明清强调"《诗》 作诗读",《关雎》 逐渐恢复原初的情诗面貌.现代接受者从纯文学观念出发,一致把 《关雎》视为男欢女悦的情歌.纵观《关雎》三千年接受史,这是一部由"《诗》作经读"到"《诗》作诗读",亦诗亦经、亦经亦诗,审美与教化双线演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诗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史.从阐释学看,诗与诗的阐释都是传统的构成部分.今天,当人们超越了伦理主义与审美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同情的理解看待诗教传统,完整认识《关雎》以及《诗经》在历史上"诗"与"经"的双重身份和双重影响,又引起了当代接受者的新思考.由此,从孔子到今天,《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形成一个审美之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