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2.
《拾遗记》用华美的语言与奇特的想象,描绘出若干糅合了道教玄想和现实生活诗意的美好境界,显示出相当明显的唯美艺术倾向。本通过对《拾遗记》唯美描写与艺术旨趣的考察,论述了它所具有的唯美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在小说发展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从其放映至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作为一部东方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西方民族新奇的审美愉悦,这是中国电影的喜事,但是国内对《十面埋伏》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在《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导演无论是题材的以小博大,凸现视觉表现性的精美画面的运用,还是独到的音乐运用,均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倾向。《十面埋伏》给观众带来了美的感受,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4.
在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中,《别丢掉》是一首风格别样的诗歌。作品以忧郁之中的执着信念为维度构建独特的情感结构,以现代性诗思的营构突破了传统诗歌中怨妇诗的结构模式,以坚强和韧性表现出女性诗歌少有的硬度,赋予爱情诗独特的情感魅力,尤其是在新月诗派中显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陈学勇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林徽因作品的研究与整理,用力甚勤,他编辑的三卷本《林徽因文存》是目前收录较为完备的一部林氏著作,陈先生曾说:“林徽因很是爱惜羽毛,读者每每为她留下的著述不多而叹息。只要一旦有林氏文字发现,便引人注目,令人欣喜。”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因《雪国》等作品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受此殊荣,得益于作者在作品中传达了东方式的虚无关,以及作品对此的唯美建构。本文就此时其审美理想及其成因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段奇 《家教世界》2013,(7X):244-245
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细腻、精致、绮丽和唯美,仿佛是人们惊诧的目光里绽开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与其说这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不如说它更像一篇诗化的传奇,一首唯美的乐章。①李少红这位由第五代电影转入电视剧制作的导演,承袭了第五代艺术电影制作的风格,注重美感的追求。她的电视剧作品在构建美,在追求"唯美主义"中,直接切入的是人生的本真意义,挖掘人性的深层内蕴。跟时下那些热闹而仍未脱粗糙、粗俗的电视剧制作相比,李少红以唯美诗化的电视语言,走了另一条出精品的道路。本文试从一个电视剧爱好者的角度,对《大明宫词》唯美诗化的语言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建房 《考试周刊》2010,(37):23-24
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的《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文学创作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以淡淡的哀伤和优美的真实相结合,通过情景交融之美、物哀之美、女性阴柔之美创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和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相似文献   

10.
《梁思成林徽因》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文章认为该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其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其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相似文献   

11.
《博物志》中的“蒙双民”记载,于看似浅显易懂的情节背后,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既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上古社会生活的遗迹,又具有变异神话的质素。它的复杂性以及亦真亦幻的特色,令人难以琢磨而又回味无穷,我们可视之为“历史的唯美神话”。  相似文献   

12.
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才女,其建筑才能、文学修养方面的成果广为人知。学术界主要关注于她建筑、文学方面的成绩,而少有人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研究。本论文选取了林徽因翻译的王尔德著名童话《夜莺与玫瑰》,从词语、句子、段落三方面分析了林徽因翻译该童话的特点,指出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具的翻译风格,从而使其译文的语言特征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其现代性既表现在和谐美、以传统为平台的立异创新、无技巧的技巧、对人生的现代性的感悟等方面,也表现在现代动力意识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断裂和形式断裂(包括"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等)上。  相似文献   

14.
由传统的尚“德”到建安年间的尚“才”,再到正始以后的尚“自然”,人物品评标准逐渐脱御浓厚沉重的道德、功利内涵而剩下轻盈剔透的审美意味,此演变过程有较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唯美倾向具体表现为“贵神”、“尚真”、“重情”,对六朝文化人的艺术价值观念与审美意绪产生很大影响,它沾溉了“传神写照”的艺术美学,润濡了“缘情”的文学观念,熏染了以清真自然为美的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15.
杨国平 《高中生》2011,(5):10-11
黄昏是一个永恒的写意符号,是古今中外诗人、散文家的宠儿。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很多人踌躇不已;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让人生发几许闲愁。而在何其芳的《黄昏》中,他以黄昏作为梦的背景,以精致的、灵动的抒情性语言勾勒出虚拟的景象,使梦提前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6.
唯美爱情     
对《暮光之城》这部电影,我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它让我“上瘾”,精彩得令人透不过气来,一点一点,我被深深包围在这浪漫之中……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文学的复兴,沈从文和京派文友们几乎包揽所有平津地区有影响的报纸的文艺副刊。本文以《平明日报》副刊《星期艺文》为个案,来说明这一文学现象。并钩沉陈学勇主编《林徽因文存》失收的《春天田里漫步》、《破晓》、《诗——自然的赠与》三首诗,结合相关史料,着重对《春天田里漫步》写作时间进行辨析,对《破晓》创作心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作为当下北美华文文坛的新移民作家,其小说《扶桑》呈现出多元丰盈的叙事美感,如人称交叉的复合叙事、现代拼贴式叙事、时间化的叙事结构等特征,文章力图从叙事学角度深入解读《扶桑》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9.
李长慧 《考试周刊》2013,(31):13-14
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小说运用极具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片段。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现代创作手法的分析,洞察故事背后作者不为人了解的另一面,以期为读者理解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拜厄特的《占有》以其丰富庞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时空观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被一致看成其代表作。以空间解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空间意象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正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和重叠、交错和互动,构成了小说充满张力和魅力的想象世界。《占有》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有意打破故事的线形发展模式,采取了共时性的叙述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多维视角、主题重复、多元文本等形式的精心建构,使小说的涵义从确定到不确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阐释由单维到多维,从而取得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空间书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景深,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