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琴里的爱     
蒋英姿 《家长》2009,(2):87-87
她是家里第四个女儿。 她似乎打小就明白自己只是弟弟出生的梯子,便不似其他姐姐一样会伶牙俐齿地在父母跟前表现自己,争得一星半点的宠爱。家里孩子多,父母爱的总是最亲近自己的那几个。有客人来,他们便是父母炫耀的资本。无论是聪明的,还是顽皮的,无论是憨厚的,还是狡猾的,只要有故事,就能博得客人礼节性的夸奖。而沉默寡言的她,总是很少被提及。她便想,父母都是不爱自己的,他们生她,只是为了给弟弟开道。她的性格因此变得更加内向。  相似文献   

2.
*写在前面 1994年10月2日,我7岁的小女儿辛雨奇自作主张地给两个幼儿园小朋友-陈若欣和周鹤打电话,约她们和父母一起来家里吃饭.她的这个举动让我感到很唐突:"你约朋友来家里吃饭,为什么不跟爸爸妈妈商量啊?"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说:"你和爸爸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也从来没有跟我商量过啊?"我知道她长大了,她有自己的朋友,有跟朋友一起所创造的欢乐.我和丈夫决定尊重她的决定,邀请她的朋友和朋友的父母一起来家里吃饭.  相似文献   

3.
正她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被寄养在姑妈家里,姑妈好赌,将姑父丢给她的一个个好端端的家搞得四分五裂,万般无奈生活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姑妈为了分担她自己生计上的忧愁,将她狠心地送到了孤儿  相似文献   

4.
高颖舒 《大学生》2013,(17):74-74
正在瑞典,上了大学,就是社会人。"断奶"——经济独立,则是成为社会人的标志。Katarina是独生子女,刚考上大学,她就向父母提出搬出家庭,独立生活。Katarina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IT公司经理,母亲是牙医。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父母很希望Katarina能呆在家里。大一的第一个学期,Katarina勉强住在家里。住在家里有个好处——不需要付房租。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看到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已搬出家庭,Katarina呆不住了。她试图说服父母,却遭到反对,父母还提出可以多给她提供一间房间,以挽留她。Katarina坚决不同意,与父母"冷战"了几天,之后,与同学在市中心合租了  相似文献   

5.
垂钓美丽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见淌着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在周日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愿跟父母去钓鱼。又是一个周末,小女孩家里传出了她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同父母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  相似文献   

6.
这是杭州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写给父母的一封感恩信,她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成长的路上得到了父母的各种关怀。但是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却很少。写信、打电话问候父母越来越少,往往是需要钱了才会给家里打电话……她公开自己给父母的这封信,想以此提醒更多的同学:父母很伟大,我们要懂得感恩!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2007,(11)
玲玲出生在武汉市一个干部家庭,然而她一出生就扰乱了家里幸福而平静的生活。母亲的两个哥哥生的都是男孩,而她自己却生了个女孩,因此很受打击。父母暗自发誓,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重点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8.
时艳松 《小读者》2012,(1):28-28
被评为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的著名电影演员陶虹.她不仅是个澎㈣星,还是体育冠军。在父母和姐姐心中她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她用点点滴滴的孝,让父母笑口常开。  相似文献   

9.
来生不爱你     
他家贫,大学是靠自己打零工和卖血的钱念完的。她富有,是城市姑娘,父母是高干,家里有保姆。第一次去乡下时,她认不清麦苗和韭菜。  相似文献   

10.
段爱玲是我教第五届毕业班的一名女生。第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三天,班上只剩下她还没来报到。我向她同村的学生一打听,才知道由于成绩差,父母怕她升入毕业班跟不上来,就叫她留级,可她自己不愿意,所以就不上学了。得知这一情况,当天下午我就来到她家里。首先答应她升级,再向她父母保证一定想办法使她不落后。于是,第二天她就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相似文献   

11.
樱子学习很刻苦,父母对她也特好。虽然家里穷,但衣、食、住、行,父母无不照顾得妥妥贴贴,生怕一点点的不妥妨碍女儿的学业。樱子是个乖孩子,她体谅父  相似文献   

12.
一线心声     
《广西教育》2013,(28):66-66
在翻看一沓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时。我发现了一份特别的卷子,其中有几道题是这样答的:你觉得自己在班上是个怎样的学生?她选“不受欢迎的”;你觉得自己在家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她选“是个多余的孩子”。回答问卷的是我班一位叫小雪的女孩,她成绩平平.缺少父母关爱,在班上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我想,应该让她体会到温暖和关爱。  相似文献   

13.
弟弟的奇迹     
苔丝听到父母谈论她的弟弟安德鲁的情况时,她年仅8岁。除了知道他病得很重,为给他治病,家里已经倾尽所有之外,她别无所知。下个  相似文献   

14.
贪吃的女孩     
一个周三,我正在校心理辅导室里准备着教案,走进来一位五十开外的学生家长。她带着浓厚福建乡音的普通话诉说女儿陈扬自私的霸道行为,并急切地要求我给她的女儿“治一治”。从她那饱含苦涩的神态和期盼的语气中,我知道了陈扬有严重的“行为问题”。一、非常自私。在家里,一旦有好吃的不顾父母,一个人独吃。越是美味食品,她越吃;越是父母准备留下来送给亲朋好友的贵重食品,她就越吃;吃不完宁可藏起来也不给家里其他的人吃。父母都认为她太霸道。二、易激怒。在家里爱发“无名火”,对家里人敌视无礼,常用尖刻的语言顶撞父母,对父亲的管教和母…  相似文献   

15.
俞国良 《家庭教育》2001,(11):40-41
心理咨询室来了位叫月月的女孩,班主任老师带她来的时候说,月月原来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去年父母离婚了,月月跟着妈妈过。父母离婚后,月月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虽然妈妈很疼爱她,可她的脸上再也没了笑容。在学校,月月总是一个人坐在课桌前发呆,身边同学们的嬉戏好像不存在一样,一点也激不起她的兴趣;在家里,月月除了吃饭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以前很着迷  相似文献   

16.
飞扬 《初中生》2005,(35):4-7
揣着中专文凭闯京城 张静初出生在福建永安市一个四口之家.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哥哥.张静初并未参加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她从小热爱艺术,初中毕业后就读当地的幼师美术班.当她拿到中专文凭后,却发现当老师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她不顾父母的劝阻,义无反顾地闯荡北京,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我的外婆     
我的外婆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一生过得平平淡淡。她没上过学,因为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她又是个女孩,她的父母只让她的几个哥哥去学校。为此,她懊恼了一生。日后,无论多  相似文献   

18.
王珍 《家庭教育》2014,(11):6-7
父母给她的空间 陈丹燕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家中的小女儿。童年时正逢“文革”,父母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她乖乖地待在家里,不许到外面乱跑。陈丹燕是个听话的女孩,父母都去上班了,她就一个人静静地关在屋子里,没有玩伴,也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家里多年积累的藏书也被抄掠一空。  相似文献   

19.
翅膀 《家长》2010,(11):20-21
前日,朋友找我哭诉,说她正在上初三的儿子不想去上学了,天天呆在家里玩儿电脑、看小说,也不和父母说话。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正在为中考努力拼搏,自己的儿子却如此,她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  相似文献   

20.
薛毓涵放学回家,感觉家里气氛不对!哪儿出问题了? 爸爸妈妈神色紧张。妈妈像是刚刚哭过;爸爸似乎发过脾气……薛毓涵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原想打开书包写作业,可她怎么也写不下去,她把耳朵“留在”父母房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